1920年,西班牙将军何塞·米利安·阿斯特雷在阿尔及尔盯着法国外籍军团训练,眼睛直放光。
这位老哥可不是单纯看热闹——他心里正盘算着:“这帮老外都能给法国卖命,咱们西班牙也得整一支!不过咱得搞点不一样的,主要招自己人,外国兵就当个点缀算了。”他摸着胡子琢磨,北非那边打得正热闹,正需要这种硬骨头部队。
回国后他立马打报告,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大笔一挥:“准了!”得,西班牙版外籍军团就这么呱呱坠地。
这支部队刚组建时寒酸得很,就一个第9团,底下凑合着编了三个营。
每个营抠抠搜搜配了两支步兵连和一支机枪连,全部家当加起来才六挺重机枪。
可别小看这帮穷哥们,他们直接被扔到摩拉维亚的战场上,那地方简直是个绞肉机。
从1921年到1927年,这群人硬是打了850场仗,平均两天就得干一仗。
伤亡名单长得吓人,整整八千人的伤亡数字,相当于把整个军团重新换了一茬血。
最惨烈的时候,战壕里都是拖着断腿还在开枪的老兵。
你说邪门不邪门?
越打这支部队人越多,从最初的一个团滚雪球般扩编到八个团,跟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
不过阿斯特雷将军当初的盘算没落空,队伍里九成以上都是西班牙本地人,那些外国兵凑在一起还凑不满一个连。
1934年这帮狠人第一次被调回本土办事儿。
阿斯图里亚斯的矿工闹得正欢,政府一拍脑门就把外籍军团调来了。
这招可真是拿牛刀杀鸡,矿工们举着镐头,对面架着重机枪,那场面简直了。
不过这才是热身运动,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呢。
1936年内战爆发时,这支队伍已经扩编到四个团十二个营。
由于弗朗哥曾经带过这支部队,他们站到国民军那边一点儿都不让人意外。
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惨,又损失了七千六百号人,相当于把北非的惨剧重演了一遍。
可这回老百姓不夸他们了,反而在背后指指点点:“自己人打自己人,算哪门子好汉?”
打完内战这支部队就被削编了,从八个团咔嚓一下裁成两个团。
二战时西班牙没掺和,外籍军团只好蹲在非洲数沙子。
等到冷战时期,他们又被拖进另一场看不到头的战争,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憋屈。
后来政府觉得“外籍”这名字太扎眼,干脆改名叫“西班牙军团”。
可老百姓才不管这套,照样管他们叫外籍军团,这绰号就跟焊在身上似的甩不掉了。
如今这支队伍还活得挺滋润,整整七千号人,虽然比法国外籍军团少两千,但在西班牙陆军里也算根硬骨头。
他们现在分成了好几个营,分别塞在不同的正规旅里。
比如“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旅就收编了他们的第三第四营,听着挺气派吧?
虽然政府一直想把这支部队彻底“本土化”,可外国兵从来就没断过档。
特别是从拉美、葡萄牙和佛得角来的小伙子,挤破头都想往里钻。
为啥?
待遇好啊!
干几年就能拿西班牙国籍,这买卖谁不干?
装备方面倒是鸟枪换炮了,轻型装甲车、自行高射炮、105和155毫米榴弹炮样样俱全,最近还配发了单兵防空导弹。
不过骨子里还是那支轻步兵部队,重武器也就是装点门面。
冷战结束后这帮人也没闲着,巴尔干、伊拉克、阿富汗都溜达过。
现在还有两个营常年驻守在海外飞地,一个趴在梅利利亚,另一个蹲在休达,整天盯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动静。
要说这支部队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明明叫“外籍军团”,却始终保持着纯正的西班牙味儿。
就像一盘海鲜饭,虽然贴着国际标签,吃起来满嘴都是瓦伦西亚的风味。
他们从北非的沙丘打到阿斯图里亚斯的矿区,从内战的硝烟走到现代维和任务,整整一百年都没改变骨子里的倔强劲儿。
现在你要是去西班牙参军,班长可能是个墨西哥佬,排长说不定来自阿根廷,而隔壁铺位睡着的可能是从佛得角来的黑小伙——这画面想想都带感!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