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天津上合峰会开幕在即,印度总理莫迪的行程突然成了国际头条。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狠狠砸向印度,先是25%的对等关税,再叠加25%的“二级惩罚关税”,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飙到50%。 作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印度,2023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200亿美元,这一记重锤直接让印度经济踉跄。 莫迪政府火速宣布访华计划,摆出向中国“低头”的姿态。
然而莫迪人还没到中国,印度外交部就捅出一刀。 8月24日,印度官员突然“澄清”称,外长苏杰生此前关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表态是“中方误引”,强调印度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 这距离中国外长王毅结束访印仅72小时。 中国外交部当即回击四个字:“与实际不符”。 印度亲手撕毁了双方刚建立的互信基础,把台海问题变成向美国表忠心的投名状。
印度的反水早有预兆。 2024年印度就曾默许台湾“科技代表团”访问新德里,2023年印台双边贸易额突破80亿美元。 莫迪政府长期在“一个中国”政策上玩文字游戏,既想赚中国大陆市场,又想拿台湾当制衡筹码。 这次在美国50%关税压迫下,印度急需中国协助缓解经济危机,却又怕得罪美国失去“印太战略伙伴”地位,于是选择在峰会前对中国背后捅刀。
特朗普的关税看似凶狠,实则留了活路。 50%税率主要针对钢铁、纺织品等传统商品,而印度倚重的医药外包(占全球市场20%)、软件服务(年出口值1940亿美元)等核心产业未被波及。美国至今仍是印度军火最大供应国,2024年刚交付价值30亿美元的无人机。 印度认定只要向美国展示“反华诚意”,关税就有回旋余地。
莫迪的算计更源于国内政治。 其执政根基是煽动反华民族主义,2020年边境冲突后,“抵制中国货”运动席卷印度。 若在关税危机下对中国示好过度,恐动摇基本盘。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8月报告显示,72%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 莫迪需要制造一个对华强硬事件安抚国内,台海问题成了最廉价的表演道具。
经济现实却让印度左右为难。 印度制造业3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手机零件、稀土、工业机床等关键领域依存度超50%。 2023年印度自华进口额达1010亿美元,15%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 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计划中,比亚迪、上汽等中企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建厂。 印度既想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输血。
中国此前已向印度伸出援手。 在美加征二级关税后,中方扩大了对印医药原料出口,并重启边境口岸贸易通道。 印度却将中国善意视为软弱,甚至在世贸组织会议上配合美国指控中国“倾销”。 印度商工部8月数据显示,对华贸易逆差同比扩大18%,但印度仍对352种中国商品维持高额关税。
印度的投机史早有前科。 2020年接受中国抗疫物资援助后,转头禁止中国APP;2022年加入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对抗中国,2023年又求购俄油遭美制裁。 这次上合峰会前,莫迪政府的小动作彻底暴露其战略本质:既无信誉,更无远见。
美国关税大棒落下时,印度GDP增速已从7.2%暴跌至5.1%,卢比对美元汇率创历史新低。莫迪原计划借上合峰会推动金砖国家贸易本币结算,以规避美元危机。 但在背叛中国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国代表已暂缓与印度双边会谈安排。 印度用台海问题换美国宽容的赌注,正让它沦为国际社会的“信用黑户”。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