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百万桶,说不要就不要了?印度这操作,还真是让人开了眼。”
这事儿要是放在两年前,谁敢信?那时候,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对印度炼油厂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欧盟那边大张旗鼓地要“戒掉”俄罗斯能源,转身把订单塞给了中东和美国,留下俄罗斯在原地干瞪眼。也正是那个时候,印度和中国成了俄罗斯石油最大的买家,硬生生给俄罗斯的经济撑起了一片天。
到2024年,印度买俄罗斯原油买到了一个新高度,每天超过200万桶,占了自己总进口的快四成。中国那边也不含糊,一年1.08亿吨,稳定地消化着俄罗斯的产能。靠着亚洲这两个大主顾,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才没崩盘,卢布也还能喘口气。
可这好日子没过多久。时间走到2025年,美国那边又出招了。这次不是什么价格上限那种不痛不痒的玩意儿,而是直接对准了俄罗斯的“影子船队”,那183艘油轮,还有背后的能源公司,美元结算通道一掐,等于直接断了俄罗斯的海上财路。
这下,压力全给到了印度这边。起初,印度还想扛一扛,毕竟便宜石油的诱惑太大了,一年下来能省下将近170亿美元,对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但特朗普政府从8月份开始,直接把关税大棒挥向了印度,纺织、制药,总共2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再买俄罗斯的油,我就在别的地放你的血。
更要命的是,买俄罗斯“打折油”的成本,算下来竟然越来越不划算。运输成本飞涨,各种保险费用也水涨船高,一来二去,折腾半天还不如直接买市场价的油来得省心。一边是成本飙升,一边是美国的贸易大棒。这账,印度算明白了。先是国有企业悄悄减少订单,然后私营公司也开始掉头,从非洲和美国买更多石油。
其实,中国这边的动作更值得玩味。从今年夏天开始,通过海路从俄罗斯运来的石油订单,也在逐步减少。但中国没像印度那样急刹车,而是玩了一手更稳的——增加管道运输的比例。去年中俄东线管道就在持续扩容,今年7月又开了一条支线,输送能力大大提升。
说白了,这就是在规避风险。俄乌那边的冲突还没个头,海运这条路,说不定哪天就因为制裁或者别的什么幺蛾子断了。管道就不一样了,稳定、可控,尤其是在美国盯着“影子船队”往死里打的背景下,谁还敢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海上那个篮子里?
而且,中国也没闲着,转身加大了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让中国在能源进口这件事上,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筹码,不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这么一来,俄罗斯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本来指望中国和印度这两个铁杆买家能帮忙顶住西方的压力,结果一个减少采购,一个干脆换了卖家。石油出口收入眼看着下滑,外汇储备也开始紧张,卢布汇率跟着波动,国内的物价压力一下就上来了。这日子,远没有前两年那么舒坦了。
这场博弈里,中国的策略很有分寸,既保证了自己的能源安全,又通过扩建管道稳住了俄罗斯的一部分供应,避免了全球油价因为俄罗斯出口中断而飙到每桶200美元那种极端情况的发生。
现在球又踢回给了俄罗斯。钱袋子一紧,军费开支的压力就会传导到方方面面。除了能源,他们也得赶紧想想别的出路了。而印度和中国的这一系列操作,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了个醒:在大国博弈的夹缝里,光图便宜是不行的,怎么防范风险,怎么把产业链往高附加值的地方发展,才是真正的本事。未来的能源贸易,怕是越来越不由得单方面说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