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球舞台上,一股明显的矛盾正在某些国家的政策中浮现。一面,是反复宣称要与中国“友好竞争”的姿态。另一面,却是密集且针对性极强的遏制举措。
这种言行不一的模式,非但未能奏效,反而促使大国间的博弈,正悄然进入一个更具战略深度的新阶段。当华盛顿的多条战线铺开之际,北京并未选择硬碰硬的直接对抗。
相反,它以一系列精准且不事张扬的行动,直击某些国家看似强大体系中的“七寸”,重塑着全球权力较量的基本规则。
六月,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顺利闭幕。会上,一项关键协议得以通过,旨在推动成员国之间更多地使用本币结算。
此举旨在减少对美元体系的过度依赖,对美元全球主导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这种挑战触及了美国影响力的核心“锚”,即美元。
然而,仅在峰会结束数日之后,来自美国的声音便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一份声明中,有人宣称金砖国家此举意在“摧毁美元”。
更有甚者,公然扬言要“推动解散金砖组织”。这种对美元主导地位可能受威胁的急迫感,溢于言表。
七月的第一周,美国国会众议院以惊人的高票,迅速通过了三项明显指向中国的议案。这其中包括一份高达五亿美元的无偿对台军事援助预算。
这笔预算专用于购置“反登陆系统”和“无人机防御平台”。其无偿性质,凸显了背后超越商业军售的更深层意图。
紧随其后,美国国务院更新了其对外使用的地图模板。在最新版本中,台湾的标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被明确列为中国一部分。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外交层面上,试图通过象征意义打破既有的国际共识。其颠覆性,远比任何口头声明都来得直接。
与此同时,一项旨在推动终止与中国城市“友好城市”关系的议案也顺利通过。据披露,包括凤凰城、圣地亚哥和达拉斯在内的十多个城市,将审查与中国对应城市的互访机制。
这项议案的核心目的,便是推动这些城市中止彼此间的交流。这种切断地方层面柔性接触的做法,被广泛视为撕掉了中美关系“最后一层缓冲垫”。
一旦这层缓冲消失,两国关系便可能“只剩硬对硬”。这意味着,原本可用于缓和紧张气氛的民间与地方交流渠道正被关闭。
此外,近期美国方面在贸易领域再次挥舞起了关税大棒,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实施了新的关税政策。这无疑是其多维施压策略的又一具体体现。
从直接军事介入到政治象征改变,再到地方交流隔离,以及贸易层面的关税施压,勾勒出全方位遏制中国的图景。这与此前其宣称的“友好竞争”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表里不一的矛盾性,跃然纸上。
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北京的回应没有选择高调的口水战。它坚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原则,但“不打嘴仗”,而是选择让“数据说话”。
这种不发声,却让对手感受到切肤之痛的策略,正是其高明之处。它避免了直接的言语冲突,转而通过实际行动,在关键领域施加影响。
七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揭示了华盛顿金融体系的潜在波动。数据显示,中国自四月起已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
其总持仓量已降至七千五百六十三亿美元,创下了自二零零九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中国因此退居第三大美债持有国。
美债被普遍视为美国的“命门”,是其经济和金融霸权的重要支柱。这一持续的减持行动,无疑正在动摇全球市场对美债的长期信心。
进而,这可能影响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根基。这种非高调却具杀伤力的金融反制,正在加速全球对美元体系的警惕。
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一份通告,宣布加强对锑、锗等关键稀土金属的出口管理。此举的杀伤力在于,这些稀土金属是美国军工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它们广泛应用于导弹头、红外系统、夜视镜和高端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管控,无疑是抓住了对手的“七寸”。
数据显示,在出口管理加强后,当月中国锑出口同比大幅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八。而锗出口更是锐减了百分之九十五。
其直接后果,迅速体现在美国军工巨头的财报之中。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随后的两个季度财报中,不约而同地提及了“供应链瓶颈”问题。
这表明,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控,已经实实在在地给它们的生产带来了冲击。原材料的受制于人,也使得美国试图“重返制造业”的目标,变得步履维艰,难以实现。
作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对等反制,中方也迅速采取了措施。北京方面提高了对一系列美国输华产品的关税,这些产品包括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油、大排量汽车以及皮卡等。
这一打击策略显得异常精准,直接瞄准了美国的“优势产业”。以煤炭为例,作为美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其储量丰富,是改善贸易平衡的关键。
它还维持着矿业和运输业的大量工作岗位,是重要的经济和外交工具。二零二四年,中国占据了美国煤炭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二点八。
此番关税反制,无疑将对美国相关产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并引发连锁反应,直接冲击美国地方经济和就业。
在这一系列经济反制措施公布不到二十四小时内,中国高层便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举行了会晤。双方就深化双边经贸投资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
并签署了重要文件。吉方领导人积极回应,表示愿意与中方“相向而行”。这不仅打破了某些国家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的图谋。
也让中国不至于“孤木难支”,更在战略层面拓展了合作版图,体现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影响力、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决心和能力。
然而,华盛顿的策略并非没有代价。其对华政策的连贯性缺失和鲁莽行为,已然引发了美国内部的广泛质疑。七月中旬,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了一份报告。
该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当前“缺乏对华政策连贯性”,并指出其正在“失去全球话语权”。这份报告的发布,无疑是对现行政策的当头棒喝。
报告进一步剖析,美方对金砖机制的打压,对中美地方合作这一“最后一层缓冲垫”的切断,以及其在台湾海峡问题上的操弄,正在加速全球各国对美元体系的警惕。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效应,正在日益显现。前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也公开表达了他的忧虑。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朗普对金砖的敌意,短视且危险。”
这种来自内部的批评声音,无疑为华盛顿的决策者敲响了警钟。它表明其激进策略可能适得其反,最终损害美国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国际信誉。
此外,美国方面喊着“重返制造业”的口号,却受制于原材料供应,也暴露了其战略规划中的结构性矛盾。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依赖性,使得其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回流的道路上,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中美“友好城市”关系的潜在终止,更是意味着两国关系将“只剩硬对硬”,进一步压缩了外交斡旋和柔性沟通的空间。政策的反复无常,成为了当下中美关系最大的风险源。
这场中美之间的战略较量,已然超越了传统的冲突模式,步入一个依靠战略定力与精准施力的新纪元。美国试图构建所谓“新冷战框架”的努力,正被其政策内部的深刻矛盾和中国冷静而有效的反击所削弱。
这种“对华包围圈”的图谋,最终可能沦为一种自我消耗,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拥有实力才有话语权,保有定力方能掌握胜算。
在全球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中国通过非高调、精准打击的方式,展现出其“有实力才有话语权,有定力才有胜算”的大国博弈策略。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博弈艺术,正成为大国竞争的真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