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949年,朱德再谈“南昌起义”:要不是范石生,哪会有井冈山

点击次数:114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30 12:37:26
1949年4月25日晚上,中南海勤政殿灯火通明,外头是庆祝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欢呼声,里头是欢快的舞曲。 朱德平时很少参加这种热闹场合,但那天他来了。 听说云南工委有人从昆明赶到,他立马过去见面。 理由很简单:云南,意味着范石生。 他拉住云南

1949年4月25日晚上,中南海勤政殿灯火通明,外头是庆祝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欢呼声,里头是欢快的舞曲。

朱德平时很少参加这种热闹场合,但那天他来了。

听说云南工委有人从昆明赶到,他立马过去见面。

理由很简单:云南,意味着范石生。

他拉住云南工委的侯方岳,坐到灯光稍暗的角落,头一句问的不是工作,不是战况,而是:“你是云南来的同志?范夫人现在身体可好?”这话问得突然,却透着股沉甸甸的念想。

侯方岳赶紧回:“托您的福,一切平安。”朱德点点头,眼神却飘远了,像是穿透了时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条生死一线的山路。

他轻轻敲着桌面,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南昌起义后,我身边就剩三千来人。饥寒交迫啊,枪膛里没几颗子弹,战士们穿着单衣草鞋。要不是老范那一笔饷银、那一批棉衣,这帮人,恐怕半路就散了……”

这话听着都让人心头发紧。

堂堂总司令,咱想象中那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谁想过他也有为吃穿发愁、差点走投无路的时候?

朱德和范石生的关系,那得追溯到年轻时候。

就像老话说的:“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这交情是最铁的。

当年在昆明陆军讲武堂,一个四川娃,一个云南兵,俩人都倔,曾在操场上为“该不该体罚学员”争得面红耳赤。

可不打不成交,越吵感情越深。

朱德后来评价他这位老同学:“范石生这人,沉得住气,话不多,心里却跟明镜似的,什么都看得透。”

毕业后,两人各奔东西。

朱德出国去寻找救国之路,范石生在滇军里头摸爬滚打,真刀真枪干到了第十六军军长。

1927年春,国内局势诡谲,蒋介石磨刀霍霍,白色恐怖笼罩大地。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朱德冒着杀身之险,在上海郊区一栋小洋楼里,秘密约见了范石生。

老友重逢,没空寒暄。

范石生大步进门,开口第一句就不是客套话,而是掏心窝子:“兄长若缺人马,我这位置,可退后一步让与你。”这是啥意思?

说白了就是:“哥,我这军长给你当,我帮你。”朱德心里一热,但还是笑了。

他摆摆手说:“我不在你部,胜似在你部。你替我守好滇桂那道门,比什么都强!”

这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份托付。

果然,不久后蒋介石举起屠刀,“四一二”政变爆发,共产党人血流成河。

紧接着南昌起义打响,朱德带队南下转移,却一路遭围追堵截,损失惨重。

走到湘赣边界的山里时,部队已经快撑不住了:弹药打光,伤病满营,战士们饿得走不动路,士气低落到极点。

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刻。

就在这生死关头,范石生的人连夜追来了。

带着厚厚的棉衣、整箱的银元、两箱宝贵的子弹,还有范石生亲口捎来的一句话,就六个字:“生死自负,勿念。”朱德捏着字条,沉默了很久。

他懂这六个字的分量——老范这是把自个儿的性命也押上来了!

在蒋介石的清党令下,他这么做,不就是“提着脑袋帮兄弟”吗?

朱德立即向上级报告:“可暂借16军肩膀一用,但须保持政治、组织独立。”范石生二话不说,全盘同意。

他甚至还私下放话:“谁要借口‘清党’动朱德,就先过我这一关。”你说,这样的人,这样的情义,搁现在哪儿找去?

后来半年里,范石生又悄悄给朱德补充了一个营的兵力,额外发足一个月军饷。

身边有人提醒他:“军座,这么干要让委员长知道,可是杀头的罪啊!”你猜范石生咋回?

他就轻轻一笑,说了句老派读书人才讲的话:“君子有义,焉避祸福。”

啥叫君子?

这就是!

情义当头,祸福靠边站!

靠着这批关键援助,朱德部队绝处逢生,在湘南重整旗鼓,发展壮大到上万人。

可就在形势好转之时,范石生一封紧急密电又到了:“合作之事已被密告,兄速走,银洋一万留作路费。”紧接着,十箱弹药悄悄运抵。

朱德当机立断:走,上井冈山!

后来的事,咱们都从课本上学过了:井冈山胜利会师,工农革命军两支主力握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历史从此改写。

但你想过没有?

要是当初范石生选择了自保,选择了服从蒋介石“围而歼之”的命令,历史课本上的篇章,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而且历史,有时也亏待真君子。

1939年春,范石生在昆明出诊途中,遭人暗杀,凶手自首却被“特赦”。

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是谁容不下他。

蒋介石心里那根刺,到底还是拔掉了。

朱德得知噩耗,一整晚没说一句话。

周恩来劝他:“人已去,事犹在,记住他的好。”朱德点头,转身就给云南地下党发电报:“照顾好遗孀与子女。”

这是一份迟来的承诺,也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回报。

从此之后,范家一直受到暗中照顾:孩子读书、家人行医、遗孀生活,都有组织牵挂。

1950年,陈赓大将还特意致信云南省政府,强调“范石生对人民革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1957年,朱德到昆明,特地见了范夫人和她的女儿。

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家常小菜。

老人举杯,声音有些发涩:“石生走了十八年,他欠我一次团聚,今天算补上了。”话音落下,全场安静。

范夫人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嘴里只反复说着:“您能记得他,我们全家就放心了……”

是啊,能被历史记住,被情义铭记,或许就是一个君子最好的结局。

所以你说,历史是不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

它不只是课本上的时间、事件、意义,它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了遵从内心信义的选择。

就像朱德后来在那场舞会上说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最难得的是舍得,把自己能给的都给出去。”范石生,就是那个舍得的人。

他舍的是弹药粮饷,得的是一句问侯、一段历史、一份超越生死的怀念。

历史从不说话,但情义,却震耳欲聋。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