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办公室里,空气总夹杂点儿旧空调和咖啡的味道。电脑屏幕上的高瓴资本2025年Q2持仓披露表,像一份刚出炉的验尸报告。数字排列得一丝不苟,但没有血腥味,取而代之的是资本的冷静与克制。互联网与生物医药,上一季热得发烫,如今依然被紧紧握在账本的心脏。但在这份冷冰冰的清单背后,藏着暖流,也有刀锋。
倘若你是小散户,攥着一两万块钱的股本,看到头部基金大动作频出,会不会有一瞬间动心:抄作业?还是等?他们为什么能坚定进出、快刀斩乱麻,而我们总是买在山腰、割在地板?是信息差?还是格局使然?如果你是基金经理,面对这张频繁清仓、新建的明细表,是否也有点会心的苦笑——想学,怕跟不上节奏;不学,又怕自己永远只是围观群众。
我见过太多案发现场,证据链往往让人跌破眼镜;在一级市场,规律也未必比法医报告靠谱太多。先把镜头拉远点:2025年二季度,高瓴资本清仓15家公司,比上一季度几乎翻番。这些被抛弃的公司,大多只是2025年一季度才刚刚新建仓。账面数字很现实,也带点冷酷无情:这波组合拳操作,分明展示了试错、止损与撤退的决绝。
别误会,大资金做波段,比散户要冷静十倍。他们的买入、卖出,不是一时脑热。拿百胜中国、百度、亚朵、华住、亿咖通、微博、玉柴动力这些中概股来说,上一季刚成为宠儿,这一季又成了弃子。背后逻辑只有两个字:试错。试得不顺,亏了就走;赚钱赶紧跑,别给自己找麻烦。累计新建46次,清仓73次——不是为炫技,只是理性。资金乃无情之水,流经哪儿,不看人情,只论趋势。
同样,减持也是一样的精准利落。九家公司里,六家都是中概股。看似分散,实则风格鲜明。唯品会、阿里已清仓,京东、网易、贝壳割了半仓——有人说是在中概股低迷期斩仓,换句话说,更像猎人怕自己陷入泥潭,多割一点余粮好过冬。2024年Q2到2025年Q2,减持59次,增持45次。增持和减持的步调,好似一张张用力拉扯的安全网,始终在波动中寻找重心。
再看那只“台积电”——2025年Q2清仓,上一季已经扫荡光其余半导体持仓。这种操作,炒A股的小伙伴们看得心口一紧,以为卖早了。但其实,美股的半导体热炒,从2022年底已经干了快三年,那阵“不要怂,就是干”的情绪,大资本比谁都清楚——见好就收。周期到了,情绪恐高,有些人等红灯,有的人加速刹车。这里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只有理性算账。
讲个医药板块里的“小故事”消遣下。重仓股十强里,名字堆得跟医学教材目录似的:百济神州、传奇生物、AVBP、IMAB、CTKB、GOSS、CTNM……前九大重仓维持不变,倒是KNSA、BBIO被一刀切掉。传奇生物成了宝——不是高瓴的偏爱,只是股价做了贡献,成了绝对收益的“那个孩子”。而Arrivent Biopharma呢?2024年初上市,带着独家授权和合作协定,成了第三重仓位,又没什么新仓开进来。你说枯燥,其实这恰恰是规律:波段操作,围绕重仓反复低吸高抛,周期未明就静待花开。
散户常叹,“卖飞”医药股是宿命。大资金这几季连着不新开医药仓,说得好听叫“认清周期,一动不如一静”,说难听叫“见多识广,怕再被收割一次”。谁还没年轻过似的,折腾累了,就回归简单方案。行情再好,也知道守拙,免得满盘皆输。
啰嗦到这里,始终没解释:我们究竟该学大资金什么?你学不来人家的速度,更没人家的信息差;全盘抄作业,只是劣等追随者。但你能从他们的持仓变动中察觉到一套更高维度的布局方法:布局整体、认清周期,勇于试错、不恋战场;关键时刻,敢于全身而退。这些并非“抄答案”,而是“补短板”。你只看见他们的快进快出,没看见背后的评估、风险定价、资金管理模型,那些写在系统里的“排雷流程”和心理素质。
毕竟,资本市场不比法医案板。尸检是溯源,市场却总是“事后诸葛”。但“持仓滞后,不是作业本,整体思维,才是真功夫”。波段明确,灵活切换,才不会被动挨揍。顺便自嘲一句,法医查验得了死因,投资人却查不出未来;你模仿得了操作,却借不来别人稳若山岳的心理账户。
至于结尾,也就别再立什么“真理旗帜”了。高瓴资本的成功,是模式,是格局,更是胆识与自律的合体怪。这些东西,各位看官能否“搬进自己的电影”,要看看你愿不愿当自己的编剧。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跳舞,还是愿意为自己磨一把“合适的刀”?在资本与周期的生死游戏里,是不是该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下一个做决断的人,到底是谁?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