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增速放缓到18个月最低水平,外资车等着的烧死机会正在到来
各位老铁,最近车圈可真是热闹得不行。前两年,谁要是没买辆电车,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仿佛满大街跑的不是四个轮子,而是移动的“电车广告牌”。然而,最近这风向,怎么说呢,有点“凉凉”的意思。刚看到一个数据,今年8月,咱们国家的电动车和混动车销量增速,降到了1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环比还下降了4.5%。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意味着啥?意味着电车这头“狂奔的野牛”,可能真得歇歇脚了。都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前几年靠着补贴、靠低价、靠营销,电车们把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现在,轮到它们自己喘口气了。这背后,是消费者开始冷静了,是价格战打到产业链快“断气”了,更是那些手握重金、在欧美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外资品牌,正摩拳擦掌,等着看谁能先“烧死”呢。这戏,可太有看头了。
电车的“高烧”终于退了?消费者开始“持币观望”了。 咱们先聊聊这销量为啥突然“降温”。还记得去年,某新势力品牌月销轻松破50万,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可今年呢?月销量大多时候在40万辆上下徘徊,再也难见昔日辉煌。这说明啥?说明市场红利期差不多到头了。以前大家买电车,图的是新鲜、是科技感、是那点补贴带来的“占便宜”心理。但现在呢?新鲜感过去了,补贴也要退了(明年起不再免征购置税),充电费用还在悄悄上涨。你算算账,当初省下的油钱,现在是不是又被电费和购车税给“追”回来了?消费者不傻,当电车的“性价比”光环不再那么耀眼,他们自然会多掂量掂量。 我问过身边几个想买车的朋友,他们现在普遍的心态是“再等等看”。等啥?等技术更成熟,等电池更安全,等价格更“实在”。你看,这不就是从“狂热追捧”到“理性选择”的转变吗?以前是“怕买不到”,现在是“怕买亏了”,心态一变,市场自然就变了。
更扎心的是,电车内部的技术路线也开始“内卷”了。 别以为所有电车都一样,纯电、插混、增程,这三条腿走路,现在两条腿有点“抽筋”。数据显示,8月份,纯电车增速还行,有两位数增长,但插电混动只是微跌,而增程式电动车,嘿,直接下跌了10%左右!这信号太明显了。增程车,主打一个“没里程焦虑”,但问题也多,比如高速油耗不低,结构相对复杂。当插混技术越来越成熟,纯电续航越来越长,增程车的“夹缝生存”空间就被进一步压缩了。这不就是“同行的厮杀”吗?自己人先打起来了,还谈何去“吊打”燃油车?有网友调侃:“增程车,就是给那些既想用电又不敢远行的人,准备的‘精神安慰剂’。”这话虽然刻薄,但细品,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当一种技术路线开始衰退,整个行业的警报,可就真的拉响了。
再往深了看,这“价格战”已经打到“伤筋动骨”了。 今年上半年,电车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价格战”换来的。你降一万,我降两万,打得是天昏地暗。可这“割肉”式的竞争,谁受得了?主机厂的利润已经跌穿4%,很多经销商都在亏本卖车,供应链上的小厂更是叫苦连天。这就像一场“烧钱游戏”,看谁的钱多,谁更能“烧”。 可问题是,钱总有烧完的一天。那些融资能力强、家底厚的,还能撑一阵子,但那些“小舢板”呢?可能一个浪头就打翻了。这不正是当初某外资车高管说的,他们就等着这些“新玩家”自己“烧死”?他们自己呢?在欧美市场一年能赚几百亿,家底厚实得很,根本不愁。现在,这些外资巨头也坐不住了,开始下场“搅局”。丰田、日产,都推出了10万出头的电车,靠着几十年积累的品牌信任和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直接来抢市场。更绝的是,丰田还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给供应链提价一成! 这招太狠了,等于告诉国产电车:你们再逼着供应商降价,人家可不干了,我这儿价高,供应商都乐意跟我合作。这下,国产电车的成本压力更大了,只能自己“吞苦果”。
所以,说到底,“电车增速放缓”和“外资车等待反攻”这两件事,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电车行业自己把路走窄了,靠补贴和低价透支了未来,现在消费者冷静了,资本也谨慎了,外资品牌自然就看到了机会。但这机会,是建立在国产电车“自残式”竞争的基础上的。年底之前,可能是国产电车最后的“窗口期”了。谁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活下来,谁才有资格谈未来。否则,明年购置税一取消,外资车的大军一压上,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了。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生死时速”中,你更看好那些技术扎实、稳扎稳打的“老炮儿”,还是那些靠营销和资本堆起来的“新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