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美俄峰会前夜撂下狠话:"美国不再为这场战争买单! " 这句突然的宣言像一颗炸弹,直接把即将在阿拉斯加举行的"普特会"搅得天翻地覆。
原本被寄予降温厚望的历史性会晤,还没开场就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美国扛了三年多的援乌大旗,在会谈前夕被自家副总统猛地扯下,让欧洲、乌克兰和俄罗斯全都措手不及。 各方带着错愕、算计和不安的目光,聚焦在了阿拉斯加那个特意挑选的、象征意义浓厚的中立谈判桌上——这个地方,曾经是冷战的针锋相对之地。
万斯突放冷箭,谈判开场即跑题
普京和特朗普还没碰面,万斯就通过媒体放出了那句爆炸性的声明。 言辞干脆利落,没有任何铺垫:"美国不再为这场战争买单。 " 时间点掐得极准,就在峰会筹备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 这句强硬表态瞬间压过了人们对两位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谈的关注。
俄方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克宫表面上表态谨慎,只说任何协议都必须"承认现实控制线",但他们私下肯定琢磨:这是不是美国要撤出、准备妥协的信号? 也许在领土问题上能多捞点好处。
乌克兰人却一下子懵了,心头压力山大。 他们面临的困境赤裸裸暴露出来:顶了俄罗斯这么久,靠的就是西方的援助输血。 现在美国突然说要“断供”,战场上的弹药、资金和人命账怎么填? 基辅立刻像被火烧了屁股,领导人急火火地穿梭于巴黎、柏林和伦敦之间,紧紧拉住法德英这些欧洲核心盟友的手,疯狂寻求承诺和替代方案,生怕被美国抛弃在冰冷的前线。
欧洲这边,气氛也是一片紧张焦躁。 法国的马克龙、德国的朔尔茨还有英国的新首相,措辞强烈地表达了不满:你美国说撒手就撒手? 凭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致强调——任何涉及乌克兰未来的谈判,乌克兰本尊必须在场! 绝不能搞背后定生死那一套。 欧洲各国领导人不得不迅速关起门来紧急开会,盘算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美国真金白银的援助没了,自己家的财政口袋究竟能掏多少钱、出多少枪炮,才能让乌克兰前线不崩溃?
阿拉斯加的谈判桌:议题被绑架的交锋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会场冰冷彻骨,外面大雾弥漫,安保森严。 谈判室内,灯光明亮,但气氛却压抑到极点。 墙上只挂着两国国旗,简洁得甚至有点寡淡。 特朗普和普京在聚光灯下握手致意,但会谈的走向在万斯那句宣言后就严重偏离了剧本。
原本计划好的开场白——讨论停火怎么搞、俄军怎么撤、人道救援通道怎么开——统统被甩到了一边。 取而代之的是,由万斯“买单”论调衍生出来的两大核心议题,成了桌上最硬的两根骨头:仗打完了,这巨大的亏空谁来掏? (说白了就是欧洲你准备替美国顶多少? )以及,到底按什么“现实”来划分地盘?
特朗普团队把球直接踢给了欧洲:你们(主要指法德英这些大户)必须顶上美国留下的窟窿。 与此同时,他们还明里暗里地撺掇乌克兰,面对现实吧,接受基于当前战线的划分吧! 这招相当狠,直接想把问题的核心从战场上的拉锯,扭转到财政分担和领土的实际切割线上,彻底绕开乌克兰的主权与安全诉求。
普京团队的应对也很老道。 他们一上来就强调“战场态势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直接点出当前俄军1285公里长的控制线(包括占领区和克里米亚)是既成事实,必须被承认为谈判基础。 并且加码:乌克兰必须接受“去军事化”,限制其未来加入某些军事联盟(最核心的就是北约)。 虽然措辞维持着外交腔调,但在核心条件上——巩固战果和限制乌克兰——莫斯科方面咬得死死的,寸步不让。
这场谈判桌上所谓的交锋,更精确的说是僵持。 特朗普想用“美国少花钱”当筹码,试图撬动普京在其他问题上松动(比如承诺战后真正撤军? 减少在乌东的深度介入? )。
普京则敏锐地抓住了美欧之间因万斯言论而被公开化的分歧,拼命想利用这个裂痕来为自己的条件增加分量。 欧洲代表们如坐针毡,眼睛死死盯着谈判桌,他们心里太明白了:如果谈判真的围绕“分担账单”和“切割领土”这两点深挖下去,乌克兰的生存权和国家未来,很可能会被当成代价轻松支付掉。
模糊的结果与掩盖下的不满
经过几天几夜的多轮闭门拉锯,会议结束了。 对外发布的联合声明,通篇堆满了外交辞令:“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将保持接触”、“探索停火的路径”。 具体承诺? 抱歉,一个都没有。
没提俄军何时撤出。 没谈欧洲具体要补多少钱顶美国留下的坑。 对乌克兰人最揪心的领土主权和未来安全担保,也只字未提实质性进展——只留下了一大片模糊地带,各方自己回去解读。
俄罗斯国内的喉舌媒体如"今日俄罗斯"和"卫星通讯社"立刻喜滋滋地宣扬:这证明了我们的胜利! "承认现实"就是我们坚持的控制线! 但对普京真正关心的问题——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确保乌永不加入北约),以及西方是否能开始松绑毁灭性的经济制裁? 声明里模糊其词,实际啥都没捞着。
美方团队对外则努力塑造乐观形象,强调“打开了和平的大门”,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基础。 他们最愿意宣扬的就是减轻了美国自己负担的姿态,兑现了"美国优先"的竞选支票。
然而,明眼人都清楚,特朗普原本希望用“钱袋子收紧”逼普京让步的目标——比如在乌克兰中立化、甚至某些未公开的地缘政治利益交换上取得突破? 看来是严重低估了对手的谈判韧性,普京并没有被吓住。
欧洲表面上不得不配合美国的论调,显得对峰会成果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但在内部,各国的焦虑感急剧攀升。 德国政府内部评估认为,若美国彻底撂挑子,仅2025年后半段,欧方就需填补约250亿美元的军援缺口,这相当于现有主要国家承诺额的近三倍!
法国、英国、波兰等国领导人也密集通话,评估自身财政和武器库存能否长期撑起乌克兰这个巨大包袱,还要小心应付国内的反对声音和匈牙利等国的阻力。 他们的担忧核心在于:乌克兰的安全,正在被讨价还价的过程削弱。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公开表态最为小心翼翼,充满了感激盟友努力的官方辞令。 但私下里,基辅的气氛几乎接近绝望。 领土? 没谈回一英寸。 核心的安全保障? 看不到切实进展。 最要命的是“断供”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没有因为会谈结束而消失。
美联社独家透露的基辅高层会议纪要显示,乌方已开始痛苦地评估在美援大幅缩水下,未来几月能否守住东部主要城市巴赫穆特等关键要地。 这份勉强签字的“模糊公报”,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危机感和更加分散的压力——军事消耗战要继续、外交口水战不能停、经济援助的碗要天天端,缺一不可,每一面都得硬撑。
在整个峰会的嘈杂声中,万斯那句掷地有声的“美国不再买单”,如同一根冰冷的铁钉,深深地、刺耳地钉进了所有参与者耳中,也留在了全球观察家的记忆里。#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