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邓小平第二任妻子金维映,鲜为人知的红色往事

点击次数:83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07-25 02:12:48
1941年,苏德战起。 纳粹德国的部队发起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苏联民众纷纷挺身而出,展开了英勇的抵抗。在这场激战中,一名来自我国的红军女战士不幸遭受了战火波及,于德军对莫斯科的轰炸行动中英勇献身。 她,便是邓小平的继室——金维映。作为参与长征

1941年,苏德战起。

纳粹德国的部队发起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苏联民众纷纷挺身而出,展开了英勇的抵抗。在这场激战中,一名来自我国的红军女战士不幸遭受了战火波及,于德军对莫斯科的轰炸行动中英勇献身。

她,便是邓小平的继室——金维映。作为参与长征的三十位女红军之一,她在长征途中曾亲自为贺子珍接生。

1904年,金维映在浙江舟山降临人世,恰与邓小平同年同月。

金荣贵先生,虽略通文墨,却只是客店中的一名普通职员。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维系于他那份微薄的薪水,过得颇为艰辛。

那一年,金维映年仅八岁,家乡遭遇严重的饥荒,为了生计,她随父母一同背井离乡,远赴定海安身立命。

她与母亲及叔婶一同以制作纸花、折叠锡箔等祭奠用品为业,以此补贴家计。尽管家境贫寒,她却得以踏入县立女子小学的校门,继续学业。

沈毅校长,一位声名远扬的爱国先驱,他的言行如春风化雨,在金维映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沈校长的慷慨资助下,金维映得以考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顺利完成学业后,她回到了故乡定海女小,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看到女儿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者,沈校长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1926年深秋,宁波的党组织踏上舟山,致力于党员的培养工作。思想进步的金维映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她积极参与组织的活动,协助成立了定海党支部,并成为该支部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自那时起,金维映日间投身教学,晚间则投身于革命事业。她领导工人展开罢工抗争,旨在改善劳动环境,提升薪酬水平;同时,她亦将当地的渔民与盐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地主豪强的长久压迫,由此在当地赢得了“定海女将”的美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进步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残酷迫害。金维映因其在革命事业中的积极投身与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幸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之中。

在蒋介石的严厉清剿之下,舟山地区笼罩于一片深重的“白色恐怖”之中。

金维映不幸落入了特务的魔爪,被拘禁于牢狱之中。幸亏战友们及组织的不懈努力,她很快得以被成功解救出狱。鉴于故乡已不再安全,她不得不作出转移的决定。

某日,她轻声向父亲透露:“我即将前往上海从教。”

父亲闻言,心中不禁一紧。他深知,女儿以教书为名,实则投身革命。他沉默地审视着女儿,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唯有默默地点了点头。

金维映与亲人泪眼相送,却不料自此一别,她便与故乡失之交臂,再未归来。

抵达上海后,金维映投身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投身于秘密的工人运动。彼时的她,年方二十余岁,身材高挑,气质优雅,却不见少女的羞涩,一举一动间流露出不凡的气概。同事们对她都亲昵地称呼为“阿金”。

在上海的时光里,金维映与未来的第一位伴侣——邓小平先生相识。

1928年,邓小平与他的第一位妻子张锡瑗喜结连理,两人的感情深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婚后仅仅两年,张锡瑗便在生产过程中不幸患上了产褥热。

彼时医疗设施简陋,治疗条件不佳,张锡瑗不久后便撒手人寰,年仅二十四载。与此同时,她刚诞生的幼子亦未能幸免于难,不幸夭折。

邓小平深感哀戚,但革命重任在肩,他竟未及为妻子儿女安葬,便急速前往广西。在临别的时刻,他泪眼朦胧地将埋葬妻子的重任,托付给了中共特科的战友李强。

1931年夏日,邓小平获准前往中央苏区履职。

此刻,年方27岁的金维映已然成为一名资深的女性革命者。恰巧,组织委派她前往中央苏区履职,与她同行的,正是邓小平。

在失去爱子爱妻的剧痛中,邓小平尚在哀伤之中未能自拔,然而,金维映的体贴入微与热情洋溢的陪伴,为他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使得他的情绪逐渐平复,心情好转了许多。

他们自上海登舟远航,途经广东汕头,巧妙地绕过了国民党哨兵的严密盘查,悄然抵达福建永定。随后来到了上杭、长汀,一路辗转,最终抵达了瑞金的叶坪。

在这共同经历的艰难困苦中,两颗年轻的心灵逐渐贴近,感情迅速升温。尚未踏入苏区的门槛,情意相投的他们便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段感情持续不到两年。

抵达苏区后,邓小平相继出任瑞金与会昌两县的县委书记职务;与此同时,金维映也分别担任了于都与胜利两县的县委书记,夫妇俩由此变得异常繁忙。

彼时,蒋介石正集结五六十万大军,对苏区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攻势。金维映带领新组建的独立团,毅然奔赴赣县,投身于抗击“围剿”的激战中。

弹雨如注,炮声轰鸣,金维映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决然地冲入战场,直面敌人。警卫员紧握住她的衣襟,力劝她撤退,但她轻轻一挥手,断然回应:“无需多言,此刻正是关键时刻!若非我冲在最前面,又有何人敢担此重任?”

历经四天三夜的激战,红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的猛烈攻势。

在那反“围剿”斗争最为激昂的岁月里,金维映同志带领县委一班人,全力以赴地动员群众投身红军队伍,并积极为前线部队征兵募粮,助力当地百姓改善教育条件。她将满腔的热情与全部的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那无尽的革命事业之中。邓公亦是如此,心系革命,全力以赴!

热烈的革命浪潮使得这对夫妇不得不分隔两地,相聚变得极为罕见。由于聚少离多,他们的感情不可避免地逐渐疏远,最终金维映与邓小平的关系渐行渐远。

1933年5月,由于种种因素的交织,金维映与邓小平宣告了婚姻关系的终结,结束了这段为期不长的联姻。

1972年,邓小平同志重返都城,追寻往昔的足迹,并向当地干部深情地提及了金维映的名字。在毛毛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同样不乏对金维映的描述,书中详细记载了邓小平与金维映的相知相守,以及他们之间情感纠葛的离合悲欢。

1933年十月,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行动。党中央随即发布命令,号召苏区民众积极参与红军,为前线提供有力支援。

面临革命的关键时刻,金维映肩负起瑞金突击队队长的重任,积极开展“扩红”和征粮的动员工作。她不辞辛劳,穿梭于乡村之间,确保了扩红和征粮工作得以稳妥推进。瑞金突击队在她的带领下,成功动员了3200名新兵,并征集了11200担粮食,为红军长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维映同志在革命事业中所展现的卓越贡献,赢得了苏区领导层的高度赞誉。

不久,金维映被任命为组织部组织科的科长,从而有幸与时任组织部部长的资深革命者——李维汉相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并于1934年喜结连理。

1934年10月,鉴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挫败,中央红军毅然决定实施战略性的大转移,从而拉开了闻名遐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余人,怀着深沉的悲痛与壮烈的情怀,与苏区的父老兄弟姐妹们依依惜别,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征程。在这支队伍中,金维映与邓颖超、贺子珍、蔡畅等三十余位女红军战士,亦随部队一同远征。

长征伊始,金维映等同志便被纳入“红章纵队”,肩负起宣传与扩红的重任。

在长征伊始,红军主力屡次突破敌军的重重封锁。然而,敌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紧追不舍,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空中飞机与地面大炮狂轰滥炸,众多英勇战士为此英勇捐躯。

直至红军深入云贵川腹地,方逐渐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然而,一旦离开了根据地,由于无法获取粮食,众多红军战士往往忍饥挨饿。特别是在遭遇战斗和长途急行军的情况下,女战士们的身体承受的压力更为巨大。

鉴于部分同志身体羸弱,病情缠身,红军特意设立了休养连,由金维映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每一次出征前,她不辞辛劳,穿梭于队伍之中,为战士们高歌、说唱快板,以此鼓舞士气;每抵达一处宿营地,她又忙前忙后,精心安排大家的饮食与住宿。

金维映的坚韧不拔与乐观态度,深深感染了众多同志。

1935年二月,英勇的红军成功穿越赤水河,攀登了险峻的白沙山。

恰逢其时,贺子珍的分娩之期将至。早在红军长征启程之前,她便怀上了毛主席的骨肉。在漫漫长征途中,她的腹部已显怀胎之态,不得不依靠担架来随军跋涉。

恰逢此时,她的腹部突然袭来一阵剧痛。金维映和红章纵队的女同志们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纷纷动手准备用品,协助贺子珍同志顺利分娩。

贺子珍被安置于一间茅草搭建的小屋之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响起了那稚嫩的女婴啼哭之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松了一口气。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同志们甚至无法为新生的小生命寻得一件裹身的衣物,只得用白色的土布将婴儿轻轻地包裹起来。

在长征途中,红军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行军过程中不得携带婴儿。这主要基于两个考虑:首先,担心婴儿的啼哭声会招引敌军;其次,考虑到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婴儿的存活率将大受影响。

孩子最终被送给了当地老乡抚养。

母子情深,贺子珍的苦楚不言而喻。她再度被安置于担架上,随队伍踏上征程。此后,贺子珍多方探寻那名孩子的下落,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她深感懊悔,未能留下任何可以日后辨认孩子的线索。

贺子珍在将孩子托付给同乡抚养之际所承受的痛苦,不久便同样深刻地触及了金维映的心扉。

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敌人的围追堵截固然艰难,但相较之下,攀登覆盖着千年积雪的雪山、穿越一望无际的草地,其艰辛与折磨更是难以言表。金维映与蔡畅等同志随右路红军自毛尔盖启程,一路北上,她们所面对的,是无尽蔓延的草原,是千年积雪覆盖的巍峨雪山,以及难以承受的饥饿与严寒。

同志们身着单薄,面对雪山的凛冽寒风,他们的面容已被冻得呈现出青紫之色。夜幕降临,众人只能紧挨着彼此,以体温相互慰藉。

越过雪山,便是连绵的草地。金维映及战友们在辽阔的草原上行进,历经了七天七夜。这片草地上布满了沼泽,一步踏入,便如陷泥潭,难以自拔。部分战友因饥饿而体力不支,行走中突然倒地,就此长眠。

众多英勇的同志,在攀登雪山、穿越草地的过程中英勇献身。

1935年10月19日,金维映伴随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的辉煌胜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抵达陕北之后,金维映依旧执掌组织部组织科的重任,而她的丈夫李维汉则担任着组织部的部长一职。尽管身处同一部门,这对夫妇却鲜少能够相聚,常常是聚少离多。

1936年9月,金维映在保安之地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李铁映。然而,为了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她忍痛割爱,将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位淳朴农民家庭,泪水难掩内心的不舍。

直至1937年,金维映与李维汉的生活方得安宁,他们便将孩子从乡邻家中接回延安,在那片土地上共度了一段温馨而幸福的时光。

在长期的辛劳与艰苦生活磨砺下,金维映的身体终于不堪重负,疾病如影随形,将她完全击垮。

1938年春季,组织决定派遣金维映与蔡畅、刘群先等同志赴苏联接受治疗及深造。在这段艰难的时刻,金维映无奈与心爱的丈夫以及年幼未满两岁的孩子依依惜别。

她一去不复返。

1938年五月,金维映等同志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彼时,他们既投身于学习深造,又致力于疗养恢复。

灾难降临得如此措手不及,1941年6月,德国纳粹对莫斯科实施了猛烈的空袭。在这场空袭中,金维映与刘群先英勇捐躯。金维映在献身时,年仅37岁。

金维映在苏联末期,少有人知。

林伯渠之女林利曾忆述:“尽管她身体状况不佳,学习却始终一丝不苟。她曾向我提起,十分挂念在延安的孩子们。此后,她竟然彻夜未眠,紧紧拥抱着与自己同住一室的蔡畅痛哭,蔡畅亦忍不住与其同悲。”

身处异域他乡,加之消息的突然性,国内对此事一无所知。直至解放后,有同志从苏联归来,方才揭露了她在敌军炮火中英勇牺牲的悲壮事实。

自新中国成立的时刻起,那位于浙江舟山的老家亲人们便未曾停止过对她的踪迹追寻。

因投身革命事业,远离故土,她与家乡的亲人失联已有数十年之久,加之她屡次更名,使得寻访之路变得极为艰辛。

直至80年代,某杂志上刊载了一篇关于红军女战士参与长征的报道,文中提及一位舟山籍的女战士,名为“金维映”。直至其家人得知此事后,方与北京取得联络。自此,金维映的革命英雄事迹方始广为流传。

1990年,故乡的亲人为那未归的女儿修缮了她的故居。岱山县的金维映故居内,摆放着一个略显陈旧的空木箱,该箱成为金维映遗留下来的唯一纪念品。

金维映的一生,辉煌灿烂,却不幸在37岁那年画上了句点。

她的一生虽短,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党的辉煌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贡献卓著。她当之无愧地荣膺“巾帼女杰”的美誉,更是党和人民心中的英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