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嫁到中国前,我不敢想象自己能够过现在这样的生活,一切显得如此美好,然而,作为一个印度人,我始终无法完全适应某些方面。”
印度女子薇迪雅表情显得颇为矛盾,当她谈及自己在中国的日子时,脸上洋溢着喜悦,但也不免夹杂着几丝忧虑。
这位来自印度的女子在中国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她为何会感到如此不适应呢?
印度姑娘在中国的生活
我是薇迪雅,自嫁至中国已近11载,在这段时光里,我与丈夫以及婆家成员的相处颇为融洽。
我育有三位子女,同时与我的小姑子共同经营着一家规模中等偏小的面包店。
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我体验到了无尽的快乐与自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到心满意足,无比舒心。
在我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之前,我已经能够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这得益于我父亲的公司在那个时期已经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父亲对中国抱有浓厚的兴趣,与那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印度人截然不同,每当谈及中国,他总是流露出几分羡慕与敬仰之情。
我耳濡目染的,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后来在爸爸的牵线下,自然而然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
婚后在我国,我的日子过得平凡而充满活力,无论是晨曦还是暮色,都洋溢着独特的愉悦。
在寂静的深夜,我与丈夫一同坐在街头的小摊前品尝烧烤,亦在曙光初现之前攀登高峰,目睹日出的壮丽景象,还曾在拂晓时分与丈夫一同走进影院,享受电影的魅力……
这些都是我在印度不敢想的,也从未体验过的。
自幼年起,母亲便反复叮嘱我,夜间对于女性而言充满风险,绝不应外出。
我对此始终感到困惑,但这并不影响我遵从母亲的建议,她总是出于对我好,我理应听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夜晚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充满危险,然而,对于印度的女性而言,在夜晚独自外出倒也确实不是那么安全。
在我国,我无需担忧此类问题,然而,我夜间外出独行的次数并不多,毕竟,我身为一位妻子、母亲,身边还有亲密的姐妹相伴。
我很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店铺吃吃喝喝时而与我丈夫同行,时而与小姑子相伴,抑或是与姐妹们同行,总能发现其中不同的乐趣。
我对那家我和我小姑子共同经营的面包店情有独钟,尽管它规模不大,仅对外营业的店面加上后厨总共不超过二十多平方米,然而我们对待这份事业却是倾注了满腔热情。
起初,我们主要销售的是较为传统的面包产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产品线已经扩展,现在我们还会制作并销售各种小蛋糕以及甜品等。
若非店铺面积有限,我们或许会考虑研制一些饮品,而非仅仅销售现成的盒装饮料和牛奶。
我那小姑子坚持不婚主义,现已年满三十一,我公公婆婆心急如焚,渴望她早日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她却日复一日地高声呼喊。“我才不要结婚,我为什么要去别人家伺候别人的爸妈”!
初次听闻她的这番言论,我感到颇为新颖,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发现她的观点实则并无严重缺陷,女子出嫁,毕竟是要踏入另一户人家。
然而,“伺候”这个词,我认为还是得因人而异,比如在我们家,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说法。我公婆人都很好,家里家务也不会说非要我来做,孩子同样也不是我一个人带。
衣物长期依赖洗衣机清洁,昔日清扫地面、擦拭家具以及沐浴等家务颇为繁琐,然而,随着扫地机器人和洗碗机的问世,众多家务劳动变得轻松便捷。
平时家里做饭的也基本上都是我公婆,他们厨艺很好,我在家基本上没有下过厨,最多就是偶尔会给家人做一顿咖喱鸡。
我通常不会选择购买现成的咖喱产品,更倾向于投入半天的时间,从挑选香料开始,亲手制作。其中,有些香料还是我从印度亲自带来的。
家中的每个人都对我做的咖喱鸡赞不绝口,他们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连声夸赞,这让我这个负责烹饪的人感到无比的喜悦。
我和丈夫间的感情同样融洽,尽管有时也会发生争执,说上几句争执的话,但毕竟我们共同生活,一些小摩擦在所难免。
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夫妻俩都是很恩爱的,我老公对我特别好我曾一度坚信中国男性普遍品行优良,以至于我甚至想要劝说我在印度的那些女性朋友也选择中国男性作为结婚对象。
可随着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意识到,倒也不是所有中国男人都很好的,只要是人,就有好有坏,坏男人在中国也不是少数。
尽管动手打妻子的行为并不普遍,这一点与印度的情况有所区别;反正自打我来到中国已有多年,我周围并未遇见过这样的男性。
但我在印度却见过很多,身边简直不要太多,这反衬得我爸爸这个不会动手打老婆打孩子的倒像是好男人。
实际上,他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男人,因为我想,没有一个真正的好男人会同时拥有三位妻子……
无论如何,他并非一位理想的配偶,但作为父亲,他却称职无误,我作为受益者,实在没有理由过多地干涉他的事务。
我国的时光确实分外迷人,我心中也曾遐想,若非与我国爱人结为连理,而是与一位印度男士携手,我的生活又将呈现何种景象?
我怀揣诸多想象,然而观察那些已婚的印度女性,若我选择与印度人联姻,恐难以享有今日之幸福与自由。
而且还很可能因为连续生两个女儿而被厌恶,我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妹妹,她接连生育了两个女儿,却不幸遭受了丈夫的殴打,导致她连续半个月都无法下床,那情景实在是令人痛心。
我拥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起初我生了两个女儿,而我的丈夫以及公婆对此毫无怨言,甚至他们对女儿的评价颇高,至于是否需要男孩,他们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这孩子是我自己执意要再生的,我固执地渴望再生一个,并且迫切地期望能生个儿子。
回想起过往,我甚至对自己感到不可思议,原来在心中,孩子的性别似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关键。事实上,我的女儿既乖巧又可爱至极。
我两个女儿都上小学了,她们很乖,成绩也很好,是我的骄傲!
我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足,它的平凡无奇却带给我无比的甘甜,无论怎样细细品尝,都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虽然我真的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可不管怎么说,身为印度人,我身处异国他乡的印度,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其中有三个方面,是我这么多年来都没办法适应的。
无法适应的3个方面
其一是中国人的亲戚实在是太多了。
这让我感到非常烦恼,尤其是在初到中国的那些年,面对诸如叔叔、阿姨、表姑婆、三舅公等各式各样的称呼,我常常感到难以理解。
他们还偏偏全都是长辈,每次回老家,独处时若偶遇他人,我便会感到一阵头皮发麻,原因在于我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属于亲戚关系,亦不知该如何称呼。
原本以为经过几年的相处,亲戚们应该都彼此熟悉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偶尔还是会听说那些离我家很近的亲戚家里发生了某些事情,需要我送去红包。
若家中有人住院、举行婚礼、离世、建造房屋、孩子满月、乔迁新居、老人庆祝寿辰等情况,都必须逐一送上红包,我婆婆曾对我说,这便是所谓的世态人情。
坦白讲,我始终感到困惑,并且一直未能适应,这真的很令人费解,也十分繁琐。
亲戚众多,我至今未能将他们全部的名字牢记于心,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我丈夫家的那些十几岁的年轻人,却能一见到人便立刻叫出对方的名字……
虽然我老公和公婆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我全都记住,可我看到人没人说要叫什么就没办法打招呼。
对方却能清晰道出我的身份,是哪家媳妇还是哪位丈夫的妻子,这让我感到极度尴尬。
每次这种难堪的情景发生,持续时间都不少于半天,看着对方那熟悉的姿态,我内心充满困惑,不禁连连自问:您究竟是谁呢?
其二是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固有印象太深刻,都有些刻板了。
在中国人的视角中,众多印度人习惯以手取食,如厕后亦以手进行清洁,由此身上常伴有异味,并且他们通常不食用牛肉。
我坚信,每当中国人提及印度人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之前所提及的内容。
但实际上,我来中国这么多年了,吃饭肯定是用筷子的,我筷子用得可好了,甚至拿筷子的姿势都是标准的。
需知,我国民众普遍偏爱新鲜且温热的食物,即便是米饭,一旦出锅亦香喷喷,热气腾腾,如此怎能仅凭手抓来享用呢?显而易见,得借助某种工具才行啊!
更别提我尤其钟爱火锅的美味,那种需要用手直接抓食的乐趣,我的双手恐怕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灵活。
至于如厕之后,我并非直接用手擦拭,而是现在普遍使用纸巾。而在印度时期,我习惯用水冲洗,冲洗完毕后还会进行吹干处理。这可不是许多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不注重卫生哦!
至于身上的体味问题,那也不是每个印度人都共通的,反正我身上就没什么太糟糕的异味。
夏日里,大家饮食普遍偏于清淡,即便我汗流浃背,体味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关于吃牛肉这点,我必须说,并不是每个印度人都不吃牛肉的这涉及到信仰层面,印度教徒占据了印度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确实有着不吃牛肉的传统。
但我不是啊,我可爱吃牛肉了,不仅我爱吃,我全家都爱吃即便住在我家隔壁的邻居也对此情有独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牛肉的味道远胜于印度。
自踏入中国以来,我对牛肉火锅情有独钟,此外,炒牛河、牛肉丸子、牛筋丸以及牛肉干等美食,也都是我钟爱的佳肴。
牛肉制品,我无一不爱,无论是经过卤制还是炒制,每一款我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喜爱品尝。
所以我有时候是真没办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会这么严重我有时甚至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印度人,反而是中国人似乎更能理解印度人的本质。
这始终是我难以习惯的一点,时至今日,仍有人听闻我是印度血统后便好奇地询问:“你难道不吃牛肉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我的回应始终如一:不,我非常喜欢吃牛肉。
其三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好像很强,但又好像一点都不强。
这方面曾经让我非常困惑,也很迷惑,都不知道要怎么去理解。
以一个实例来说,我丈夫的友人之妻与我结为挚友,她是一位外貌十分讨喜的中国女性,我对她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
我们约着去一家网上挺有名的店里吃东西,约好了时间一起过去。
她开车过来接我,说好了会在14点到我家小区外,她就真的是刚刚好14点在那等我了!
用餐完毕,我提及另一家店铺似乎同样颇具吸引力,建议我们下次不妨尝试前往一探究竟。
然后她就跟我说:“好啊,那我们过两天去。”
我自然是说“好,没问题”,两天过去了,我始终在期待她的消息,然而,直至下午3点过后,她依然未曾向我发送任何信息。
我拨通了她的电话,轻声说道:“亲爱的,我们不是约定今天要一起去上次提到的那家餐馆用餐的吗?”
电话那端她沉默了许久,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难堪,解释道:“雅雅,我之前所说的‘过两天’并非指的是今天,而是意味着等到我们都有时间的时候再去,对此我深感抱歉,我今天确实是没有空闲。”
我成了那个沉默的人,她为何要提及“过两天”?“过两天”难道不是指的过两天吗?
你们这样一说,真是让人感到困惑,我该如何去理解呢?明明约定好了下午两点,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两天后的事情,而不是真正的两天之后呢?
然而,中国人在某些方面让我难以适应,也让我感到难以理解,比如他们经常使用的“快了”、“很快了”、“马上”等表达方式。
我国民众对时间的认知让我感到难以适应,他们似乎总能准时准点,然而又似乎并不总是如此。
即便我在我国居住了这么长时间,依旧难以适应,每次与人约定外出,我必定需要得到一个精确到分钟的时间,否则我总感觉可能会再次出现混乱。
排除这三个方面,我由衷地认为,嫁到我国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无比幸福。结识的中国朋友们都极具魅力,既风趣又关怀备至,我深感自己既幸运又快乐。
我想我在中国永远都不会待腻的,因为在这里生活真的很快乐,哪怕有些方面始终没办法适应,但一点都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
我近期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计划与小姑子联手再开设一家面包店。我们期望这家店能设立在女儿就读的小学周边,但遗憾的是,这个想法实现起来似乎面临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