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挺值得大家聊一聊的,就是一些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咱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讨论:一个月工资就那么六七千块钱,却敢把目标定在一辆二三十万的车上。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思议,这账是怎么算的?
但你仔细去了解,会发现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冲动,而是夹杂着当代年轻人复杂的社会心理、对未来的焦虑以及被消费环境影响下的选择。
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胆子真大”或者“不懂事”来概括,里头的门道,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对于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来说,一辆车,尤其是一辆看起来不错的车,它承载的意义早就超出了一个交通工具的范畴。
它更像是一张社交名片,一个快速证明自己价值的标签。
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人们展示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交媒体。
朋友圈里一张握着好车方向盘的照片,配上一句“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往往能收获比加班日常多得多的点赞和羡慕。
这种即时性的满足感和外界认同感,对于很多初入社会、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是巨大的。
车,在他们眼里,似乎成了通往更广阔社交圈、获得更多机会、甚至在婚恋市场中增加筹码的“硬通货”。
他们追求的不是车辆的性能和实用性,而更多是车标背后所代表的那个“看起来成功”的形象。
这种渴望,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很多消费决策的底层逻辑。
再加上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各种短视频、网络文章,无时无刻不在推送着“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富自由”、“二十多岁喜提豪车”的内容。
这些内容看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成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好像周围的人都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自己再不“上车”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这种被精心营造出来的“同辈压力”,让很多人的心态开始失衡。
他们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消费,而是参照着那个被网络无限美化过的“理想生活”标准来要求自己。
于是,“不给自己点压力就没有动力”、“年轻就该活得精彩,不然老了后悔”这类听起来很励志的话,就成了他们说服自己进行超前消费的理由。
这套逻辑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是能够自洽的,但它却忽略了现实世界最基础的经济规律。
那么,咱们就来算一笔最实在的账,看看月薪六千去承担一辆三十万的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假设一位年轻人在一个普通二线城市工作,每个月税后工资是六千元。
这六千块,首先要扣除生活的基本开销。
房租、水电、通讯费,这几项加起来,保守估计也得一千五到两千。
然后是吃饭,就算天天自己做饭,偶尔跟朋友同事聚个餐,一个月一千五的伙食费算是比较节省的了。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能自由支配、能够存下来的钱,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千到三千块。
这还是在没有任何意外支出,比如生病、随份子、添置衣物的情况下。
好,我们再来看车。
一辆三十万的车,按照现在普遍的车贷政策,首付最低也要百分之二十,也就是六万块。
这六万块对于每个月只能攒下两三千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不吃不喝也要攒两年左右。
现实中,这笔钱的来源,要么是掏空了父母的积蓄,也就是所谓的“六个钱包”来支持,要么就是通过各种小额贷款平台东拼西凑,这无疑是给未来的债务又加了一层风险。
首付解决了,更大头的在后面——月供。
剩下的二十四万车款,如果分三年(三十六期)还清,以一个正常的车贷利率来算,每个月的还款额大概在七千元上下。
这个数字很残酷,它已经超过了六千元的月薪。
也就是说,即便不吃不喝,工资都不够还车贷。
就算把贷款期限拉长到五年(六十期),每月的还款额也要四千五百元左右。
用六千的工资,减去四千五的月供,只剩下一千五。
这一千五,要怎么去覆盖前面我们提到的房租、吃饭等一系列基本生存开销呢?
这道数学题,答案显而易见,是无解的。
更何况,买车从来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它是一个持续“烧钱”的无底洞。
车是需要“养”的。
三十万级别的车,油耗不会太低,在城市里开,一公里一块钱的油费是家常便饭。
一个月就算只开一千公里,光油费就得一千块。
然后是保险,新车第一年的保险,特别是价位高一点的车,费用轻松接近一万块,平摊到每个月就是八百多。
停车费也是一个大头,小区的停车位、公司的停车位,一个月加起来又是几百上千的开销。
还有保养,这类车去一趟4S店做个基础保养,动辄就是一两千块。
再加上时不时的洗车费、高速费、违章罚款,这些零零碎碎的费用加起来,每个月养车的成本,不算月供,轻轻松松就要超过两千五百元。
所以,一个理性的计算结果是,月薪六千的人,要去承担“月供四千五加养车两千五”,总计七千元的月度车消费,这已经不是压力了,这是一种必然会压垮生活的负担。
起初,车开回来的那段时间,确实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朋友圈里是朋友们的羡慕,现实中感觉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很快就会被现实的账单戳破。
当每个月的工资一到账就立刻被划走去还车贷,当想跟朋友出去吃饭却发现口袋里的钱只够加油,当以前天天下馆子的生活变成了天天吃泡面,生活的品质会发生断崖式的下降。
那辆停在楼下的车,不再是梦想的翅膀,而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枷锁。
不敢开,因为心疼油钱;不敢停在路边,怕被剐蹭;每天都活在对账单的恐惧中。
最终,很多人会走向逾期的道路,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不断的催收,以及个人征信报告上那道难以抹去的“污点”。
在中国这个日益完善的信用社会里,征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申请房贷、信用卡,甚至是一些工作的机会。
为了短暂几个月的虚荣,赔上未来多年的信用和财务健康,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亏的。
说到底,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错,拥有梦想也值得鼓励。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得这么好,给年轻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奋斗实现阶层跃升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但真正的成长和成功,根基在于脚踏实地。
消费应该是我们努力奋斗后的自然结果,而不应该成为我们透支未来的工具。
一个比较健康的消费观念,是让自己的消费水平和自己的收入能力相匹配。
比如说,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经验是,用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去衡量自己可以购买的汽车价位,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这样做,能确保你在拥有这件商品的同时,不会被它所拖累,还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品质。
真正的底气,来源于你银行账户里让人安心的存款,来源于你不断精进的业务能力,来源于你对未来风险的抵御能力。
先努力提升自己赚钱的本事,再从容地去选择与自己实力相符的生活方式,让车成为改善你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压垮你的重担。
这样的生活,才走得更稳,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