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慢牛背后的秘密:国家砸钱抗通缩,普通人如何抓住财富班车?
去年9月底以来,A股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上证指数从2700点冲到3700点,创业板更是翻倍。有人说这是政策牛,有人说这是杠杆牛,但扒开数据看,这轮行情的核心就一句话:用股市拉通胀,用通胀破通缩。
说到抗通缩,央行去年就开始放大招。存款准备金率两降1个百分点,相当于给银行松绑2万亿资金;LPR利率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企业贷款利息省了40个基点。这些操作看着专业,说白了就是让银行多借钱,企业多贷款,老百姓多消费。可问题是,企业不敢借钱扩产,居民宁愿存钱也不愿买房买车,钱在金融系统里空转——这时候就需要个"引线",把钱引到实体经济里。
股市就成了最佳选择。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家队通过ETF狂买科技基金,单是中央汇金就往科创50ETF砸了1050亿。这招妙就妙在不直接炒股票,而是让基金去买优质企业。就像往干涸的河里放水,水位涨了,船自然跟着浮起来。宁德时代、中芯国际这些龙头股被买成了"定海神针",带动整个板块跟涨。
说到杠杆,这轮牛市有个奇怪现象:个人投资者加杠杆比机构还猛。信用账户半年新增25万户,融资余额直奔2万亿。但仔细看数据,融资客买的不再是垃圾股,而是AI芯片、创新药这些硬核赛道。就像2015年炒股炒小票不同,现在散户也学聪明了,跟着国家队买科技成长股。有位广州股民算过账:"融资20万买算力服务器ETF,半年赚了40%,比打工强多了。"
要问这轮牛市能走多远?看看政策力度就知道。新"国九条"要求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不低于30%,相当于给股民发"政策红包";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直接给科技企业开绿灯。这些措施就像给股市装了涡轮增压,但真正让行情持久的,是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
举个真实案例: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去年商户普遍亏损,今年随着股市回暖,商户们把解套的股票收益投入商铺升级,进口了200多台智能货架。老板老陈说:"以前愁货款收不回来,现在股市赚了钱,敢进德国的智能设备了。"这种从股市到实体经济的正向循环,正是政策想要的"财富效应"。
不过风险也得提个醒。现在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2.28%,虽然比2015年低,但要是市场突然暴跌,杠杆资金踩踏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像7月那波调整,沪指三天跌了8%,吓得不少融资客连夜平仓。所以老股民都懂:牛市赚钱容易,但保住利润才是真本事。
展望未来,机构预测这轮慢牛至少持续到2026年。看看身边的变化:新能源车充电桩越来越多,县城商场开始卖折叠屏手机,年轻人换手机周期从3年缩到18个月——这些消费回暖的信号,正是股市上涨的底气。就像北京白领小李说的:"去年不敢买车,今年股市赚了20万,果断提了辆国产电动车。"
说到底,这轮牛市就像给中国经济做透析:把金融系统里淤积的"坏血"(过剩流动性)引到实体经济这个"新鲜器官"里。只要政策不转向,企业盈利跟得上,普通人能分享到财富增长,3700点真不算啥天花板。毕竟,中国14亿人要过好日子,股市这趟车必须得跑起来。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信达证券研报和中信建投策略分析。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