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迷雾中的重锤:莫迪出手,华盛顿与莫斯科的新局谁在裸泳?
8月下旬,印度外长苏杰生现身莫斯科,与俄方高调敲定新一轮“能源+科技+劳务”合作,公然顶着即将落地的美方超高关税。此举如重锤砸向美国苦心雕琢八年的印太棋局,也让白宫的战略算盘失了准星。
时间定格在美国对印度加征50%惩罚性关税前夕。起因很明了:印度照单全收俄罗斯能源。最近,美国对印度威胁、制裁、软硬兼施,招招都奔着让印度低头妥协。但莫迪掂量再三,直接拍桌子不干了。
如果还有谁觉得印美“亲情”铁板一块,现在得重新考虑下,这对搭档分歧已经不可调和。两国的战略博弈,加速走向摊牌。
绕开白宫,直通克里姆林宫
这次印度外长飞赴莫斯科,绝非礼节邀约或一般意义上的打卡。会上,苏杰生和拉夫罗夫直接定下了扩大战略合作的诸多细节。比方说,印度公开宣布继续加大采购俄方能源产品,着手联合开发新矿区,还要派遣数以千计的印度技术人员和工人赴俄,替卡住的俄工业补上劳动力缺口。拉夫罗夫则当即表态:俄方将大规模增加进口印度药品、农产品和纺织品,同时欢迎印度共赴北极和远东找资源。
综合来看,这组新协议几乎涵盖了能源、技术、制造、市场各个关键节点。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以行动反击了华盛顿的极限施压,明里暗里就是一句:“你打你的,我合我的,谁怕谁。”
白宫这下估计气不打一处来。半年前还把印度当印太大画布上的主角,现在就给了印度一记断供大耳光。可惜,莫迪正面接招,还不止一点还手。
八年押宝,一朝清零
其实,美印间的信任赤字,已经积攒多年。莫迪掌舵印度已超十年,是继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后的领军人物,强硬、讲究现实利益的作风世界皆知。2016与2023年,莫迪两度在美国国会演讲,绝对是美方高看一眼的人物。但,这层默契没扛过今年的地缘考验。
几年前美国还特意拉印度进G7合影,亚洲舞台上的“C位”,产业转移的优选,全球供应链的支点……谁会想到,这些溢美之词很快随着拜登团队战略回潮烟消云散。
今年的拐点很明显。四月底,美方重磅特使直接跑新德里,暗示可以“做交易”:力挺印度和巴方产生一次有限度的局部冲突,牵制中方精力,作为补偿美可以在技术、贸易上大方点。但印度刚起手,一百多架战机打向对手,结果反遭狂风暴雨式反击,损机失地,说怂就怂,火速单方面求和。
这一败,“印太核心”印度人设瞬间崩盘。美国攥在手里的王牌,彻底变成了空头支票。此后,关税、羞辱、威胁一条龙,美印关系转眼跌到谷底。美方施加的双重关税,直接就是变相打脸。G7会议上,连给莫迪面子的时间都省了,特朗普提前跑路,改去和巴方军头喝茶。这操作,印度政坛和民众也算看明白了,所谓“同盟承诺”,不过是生意和筹码的说辞。
不服就干,莫迪反手换座
在美国连番施压下,印度好说歹说都没能让美方回心转意。国内情绪高涨,莫迪随即亮出强势路线。美方怎么羞辱,印度照样不妥协,东边拉紧和欧亚大国的关系,西边做实自己的后备网络,还专门放话对华政策“相对理性”,把自己彻底从美主导的围堵体系里摘了出去。
关键点来了:在这全球博弈的大棋盘上,印度主动和中方保持一定灵活空间,同时加固和俄方的组合拳,为的是什么?一是对抗美国的一家独大控制,二是留足政策回旋余地,三则籍此推高印度在多极体系中的地位和要价。反正印度看得明白:美俄中欧全都想拉拢自己,谁都不想得罪,利益才是唯一底线。说白了,这就是大国夹缝里“薅羊毛”的生存手册。
俄方也没闲着。美俄对峙,俄乌冲突胶着,俄欧矛盾激化,普京经济和产业压力空前。这个当口,新的稳定合作伙伴至关重要。中东、非洲、亚洲市场都在尝试,印度的适时靠近,显然给了俄方另一张底牌。
美方的算盘,其实被自己敲碎了
美国这些年玩命推进印太战略,团结日、澳、印、东南亚一起“抗中”,希望借印度的地缘分量带节奏。可现实很骨感。澳洲和东大关系转暖,东盟国家两头下注,印度又突然脱轨,高墙上的防线直接被自家队友推翻了。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忙着做“中间商”,俄乌、俄欧博弈里见风使舵,换东家要筹码,哪有时间真的救场?欧洲“众星捧月”筹巨资想拉美方拴死乌克兰,特朗普反手两头都要好处。如此“买卖式”操作,连盟友都琢磨起“美利坚优先”的套路是不是靠谱。
而偏偏莫迪选在关头亮剑,直接撂下狠话——印度不会为任何一方抬轿。华盛顿苦心孤诣建起来的印太压制体系,一夜间变成纸上谈兵。不得不承认,美印关系已滑坡至战略重启的边缘。
结局如何?世界大国的博弈看似高深,其实逻辑很简单:既得利益至上,没朋友只有盟友。谁还天真地以为国际棋局里有永久的队友,恐怕都要吃苦头了。美俄印三方新格局里,谁能笑到最后,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惯看风云突变,谁说不是历史轮回?谁赢谁输,只有利益天平说了算——你说,下一个“变脸”会落到哪家头上?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