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点解读:加沙的火、六国的雷——以色列的“杀红了眼”和哈马斯的路在哪里
1
9月9日,中东的天空没安静几分钟。以色列战机从本土起飞,越过边境,直接把炸弹甩进了卡塔尔。在外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二天它又去轰了也门的胡塞武装营地,接着是黎巴嫩南部、叙利亚的军用机场、突尼斯的港口。连加沙地带的炮火也没停。算下来,72小时之内,以色列的炸弹打到了6个国家和地区。这个节奏,别说停火,连喘气都不给别人留。
2
国际各路媒体和政府立刻开始统计、谴责,但以色列国内,新闻频道更关注的是总理和财长在讨论“战后加沙怎么分”。这才让外界意识到——以色列的地面部队已经推进到加沙城,并且宣称控制了40%的城区。他们的目标很直接,就是让巴勒斯坦人彻底失去加沙。
3
加沙的居民在断水、断电、断粮的状态下苦苦撑着。联合国的救援物资卡在检查站,进不去。为数不多的粮食分发点,却在分发当天被炮火覆盖,造成严重伤亡。爱尔兰总统直接在媒体上说,以色列在搞种族灭绝,并且应该被“赶出联合国”。这种公开的怒火,在欧洲国家领导层里比较罕见。
4
外部扩张的以色列也没躲过反击。9月13日,也门的胡塞武装宣布用一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打中了以色列境内目标。以色列的“铁穹”系统本来是他们的安全底气,可这次却没能完全拦截。警报声在特拉维夫全城响起,数百万居民躲进避难所。这一幕,让很多以色列人第一次真切感到自己也可能会被打到。
5
按照分析人士的说法,这是胡塞武装对“六国遭袭”的直接回应。而更让以色列担心的是,胡塞武装似乎真的有能力继续这种打击。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里面对跨国、跨地区的攻击,不再是单向的炮火输出者。
6
在联合国的会场上,以色列的压力更明显。9月18日,安理会投票一份要求立即在加沙停火的决议草案。15个理事国里,有14个投了赞成票,只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动用了否决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美国挡着,这份决议早就通过了。
7
更敏感的是,欧盟这个美国的传统伙伴,也开始对以色列动真格。从贸易到科研合作,多个支持项目被取消,并且加征了关税。这是从经济层面对以色列的惩罚,不是象征性的“口头抗议”。
8
在中东,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团结得更明显。卡塔尔在多哈被袭击之后,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迅速召开,57个国家联合谴责以色列,并提出要在联合国推动驱逐以色列的动议。这种区域性联合行动,几乎是对美国盟友体系的一次公开挑战。
9
对于哈马斯来说,这些谴责和制裁看起来是好消息。但问题在于,国际社会支持的是巴勒斯坦整体,并不是特定某个派别。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一直认同“两国方案”,支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巴勒斯坦国,而不是支持某个用武力抵抗的组织。
10
有人觉得,中国加入9月5日的“纽约宣言”,就是立场转向了,因为宣言里有解除哈马斯武装、改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内容。这份宣言是法国和沙特在7月底提出的,把承认巴勒斯坦国放在了核心位置,同时强调巴以和平相处。
11
但实际上,中国此前和巴勒斯坦官方往来,多是通过法塔赫,而不是哈马斯。甚至在北京主持的巴勒斯坦内部谈判中,政府也曾给哈马斯机会,希望它和其他派别联合,成立联合政府。只是哈马斯一直坚持与以色列硬拼,没有真正推动内部团结。
12
这种分裂,让巴勒斯坦整体在国际谈判桌上的筹码减少。尽管外部同情加沙平民的困境,但在支持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家时,更多人希望看到稳定且统一的代表方,而不是在战场上孤军作战的武装力量。
13
所以现在的路,哈马斯如果想继续留在巴勒斯坦政治体系里,就必须和其他派别一起,把建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国际社会才可能在实际行动上帮他们落实“两国方案”,让加沙真正进入和平状态。
14
在加沙城的一个街角,记者拍到一个十二岁男孩蹲在废墟旁,手里抱着一块雕着家人名字的木牌,旁边是一只半裂的塑料桶,里面接着从楼板缝里滴下的雨水。他抬头看着天空的方向,没有表情。下一场轰炸,会不会落在他的街区?谁能把他从这种生活里带出去?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继续写后续分析,聚焦哈马斯内部能否在压力下实现和法塔赫的合作,以及这对中东下一步的影响。你需要我延伸这一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