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秋的金融市场,像极了一场荒诞剧。这边 A 股还在 3500 点的阵线上反复拉锯,股民盯着 K 线图里忽红忽绿的数字,连喝杯咖啡都要算着成本;那边房地产行业依旧在 ICU 里挣扎,头部房企的债务逾期名单还在变长,工地的塔吊停得比开工时还多;消费市场更不用提,年轻人从 “精致穷” 跌进 “彻底穷”,以前周末还会去商场逛半天,现在连共享单车的月卡都觉得贵,宁愿多走两站路。
可就在这样的 “人间真实” 里,华尔街的精英们却突然集体 “变脸”。那些西装革履、把 “风险控制” 挂在嘴边的投行大佬,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中国核心资产的 “铁杆粉丝”:高盛给阿里巴巴的目标价调到 179 美元,比当前股价高出近一倍;杰富瑞说百度的 AI 业务能撑起 157 美元的估值,直接把预期拉满;花旗更夸张,给腾讯的目标价飙到 735 港币,相当于现在股价翻番还多。
打开财经新闻,满屏都是 “国际投行集体投票中国市场”“外资王者归来,A 股迎重大利好” 的标题,看得人心里直痒痒,忍不住想打开股票账户 “为国接盘”。但冷静下来想想,华尔街什么时候成了 “活雷锋”?这些拿着百万年薪的分析师,每一份研报、每一个评级背后,都藏着精密的生意算计。今天咱们就一层层剥开这层 “唱多外衣”,看看里面到底是能让人暴富的 “黄金馅饼”,还是等着散户下锅的 “韭菜陷阱”。
先看投行们最常提的 “政策东风”—— 新国九条、反内卷政策、硬科技扶持,这三大政策被吹成了 “点燃 A 股的三把火”。可真要细究,每一把火都没那么旺。
先说新国九条,老股民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从 2004 年第一次出台国九条,到 2014 年的 “新国九条”,再到 2024 年的最新版,算下来已经是 “三代同堂”。每次出台都伴随着 “牛市起点”“历史转折” 的呼声,但实际效果呢?2004 年国九条后确实迎来大牛市,可那是因为中国刚加入 WTO,外贸爆发、经济增速常年保持 10% 以上,全球放水又推波助澜;2014 年新国九条催生了 2015 年的杠杆牛,可紧接着就是千股跌停、熔断惨案,多少中产把多年积蓄亏在里面;2024 年的新国九条,核心是 “严监管、护中小投资者、提上市公司质量”,翻译过来就是 “以前市场太乱,骗子太多,现在得打扫干净,别让韭菜都跑光了”。
它本质是 “维稳政策”,就像给重病患者打强心针,目的是让患者别立刻休克,而不是让他马上能跑马拉松。2025 年上半年,A 股上市公司退市数量达 42 家,是 2019 年的 3 倍,ST 股数量突破 120 家,这说明监管层确实在 “清理门户”,但这和 “牛市基础” 是两回事。华尔街的分析师难道看不懂?他们比谁都清楚,政策兜底和市场上涨之间,还隔着经济增速、企业盈利这些硬骨头 ——2025 年二季度中国 GDP 增速 5.1%,看似达标,但扣除政府投资后,民间投资增速只有 1.8%,消费增速 3.2%,这样的基本面撑不起 “大牛市” 的预期。
再看 “反内卷政策”,这个政策更耐人寻味。当一个市场需要政府出面,让原本该拼得你死我活的企业 “别卷了,一起赚钱”,本身就说明增量市场没了,大家只能在存量里互相抢食。这几年互联网行业的例子摆在那:社区团购烧了几百亿,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连卖菜的小贩都没赚到钱;网约车平台打了好几年补贴战,结果司机收入没涨,平台还在亏损;电商的 “百亿补贴” 看似热闹,可上市公司财报里的净利润率越来越低,阿里 2024 财年净利润率 12.3%,比 2020 年的 21.5% 降了近一半。
政府出面反内卷,不是 “优化竞争”,而是 “防止系统性风险”。这些互联网巨头背后连着几十万员工的就业、上万家供应商的生计、银行的千亿贷款,真要是卷死一家,连锁反应太大。所以政策本质是 “圈养式竞争”:给企业划个笼子,允许他们在里面 “龇牙咧嘴”,但不能咬死对方,更不能撞破笼子。华尔街的分析师不会把这当成 “企业盈利提升” 的信号,反而会认为这是 “市场活力丧失” 的表现 —— 一个需要靠行政干预才能活下去的行业,增长天花板已经看得见了。
最后是 “硬科技扶持”,比如 AR、半导体这些领域。国家确实投入了大量资源,大基金一期、二期加起来超过 5000 亿,可钱能买来设备,买不来核心技术和人才生态。2025 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还是占比 82%,最关键的 EUV 光刻机依旧买不到;AR 行业看似热闹,可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只有 15%,而苹果的研发投入占比是 23%,谷歌更是达到 28%。
更要命的是 “卡脖子” 问题,2024 年美国又收紧了 AI 芯片管制,英伟达最新的 H200 芯片对中国禁售,能买到的都是 “阉割版”—— 算力比原版低 40%,价格还贵 20%。用这种芯片搞大模型,就像用民用发动机改装 F1 赛车,成本高、效率低,怎么和谷歌的 Gemini、OpenAI 的 GPT-5 竞争?华尔街的报告里把中国硬科技吹得天花乱坠,可他们的基金经理在实际配置时,中国硬科技板块的仓位连 5% 都不到,嘴上喊着 “看好”,身体却很诚实。
再看投行们说的 “基本面改善”,阿里、百度、腾讯被吹成 “AI 三杰”,可扒开财报细节,问题一点都不少。
高盛看好阿里,核心逻辑是 “阿里云 2026 财年增速能到 30%-32%”,这个数据简直像天方夜谭。阿里云的增速从 2021 财年的 50% 一路下滑,2024 财年只有 8%,2025 年上半年也才 9.5%。为什么增速掉得这么快?企业都在 “降本增效”,第一刀就砍云服务预算。字节跳动 2025 年把外部云服务采购砍了 40%,自建数据中心;京东也把 30% 的云业务迁回自建机房。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阿里云要突然冲到 30% 增速,除非能把所有竞争对手的客户都抢过来,这可能吗?
再看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拼多多的 Temu 在海外已经进入 100 多个国家,2025 年上半年营收突破 300 亿美元,同比涨了 60%;国内市场,抖音直播电商的 GMV 已经超过淘宝直播,用户时长是淘宝的 2.3 倍。阿里最关键的 “客户管理收入”(广告 + 佣金),2025 年二季度同比只涨了 2.1%,这还是靠 “618” 大促才撑起来的。一个主业增长乏力、新业务陷在红海的公司,高盛说它能从 80 多美元涨到 179 美元,这不是 “价值发现”,是 “重新定义数学”。
杰富瑞吹百度,理由是 “签了多个大型 AI 合作客户”,可这些客户到底是谁、能带来多少收入,报告里只字不提。百度 AI 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和国企,比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是 “回款慢、利润薄”。2025 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60 天涨到了 92 天,意味着钱越来越难收;而且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2025 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只完成了 45%,很多 AI 项目都在 “拖款”,甚至有项目签了合同却迟迟不开工。
至于 C 端的文心一言,虽然用户数破了 2 亿,但付费率只有 3.5%,月均收入不到 2 亿,连阿里云收入的零头都不够。杰富瑞给百度 157 美元的目标价,相当于给文心一言估值 1200 亿,可现在整个中国 C 端 AI 市场的规模才 800 亿,这不是 “看好”,是 “画饼”。
花旗捧腾讯,说 “AI 能提升游戏和社交的货币化能力”,可游戏行业最大的问题是 “政策不确定性”。2025 年上半年,游戏版号发放数量比去年少了 15%,而且新规要求 “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再减 30%”,腾讯的《王者荣耀》未成年人流水占比从 5% 降到了 2.1%。AI 能帮游戏降成本,但不能解决 “没版号、没人玩” 的问题 ——2025 年二季度,腾讯游戏收入同比只涨了 1.8%,和 2020 年 25% 的增速差了十万八千里。
微信的商业化已经到了天花板,月活用户 13 亿,几乎没增长空间;广告收入增速从 2020 年的 30% 降到 2025 年的 7.2%,因为商家都在往抖音、快手迁。腾讯云的处境比阿里云还难,2025 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从 18% 降到 15%,增速只有 6.3%。花旗给腾讯 735 港币的目标价,相当于忽略所有风险,只盯着 “AI” 这两个字,这不是 “分析”,是 “炒作”。
最迷惑人的是投行们说的 “估值优势”——“沪深 300 市盈率 13 倍,标普 500 是 25 倍,中国资产是白菜价”。可他们没说,“便宜” 不代表 “值得买”,很多时候 “便宜” 是因为 “没人要”,这就是典型的 “价值陷阱”。
就像你在市场上看到一块劳力士卖 500 块,旁边正品卖 5 万,你不会觉得捡到宝,只会觉得是假货。A 股的低估值,本质是全球资本对 “风险” 的定价: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2025 年 GDP 目标 5%,是 2000 年以来最低)、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2021 年教培、2023 年互联网、2024 年房地产,每次政策调整都让行业洗牌)、地缘政治的风险(中美科技战、台海局势,外资怕资产被冻结)、资本管制的风险(资金进来容易出去难,2025 年上半年外资净流出 A 股 120 亿美元)。
这些风险都要算在 “估值折价” 里。2025 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FDI)只有 180 亿美元,同比降了 65%,是 1995 年以来最低 —— 产业资本是最理性的,他们要在中国建厂、雇人、长期经营,现在却在大规模撤离,这比投行的研报更能说明问题。一边是长线产业资本 “用脚投票”,一边是短线金融资本 “喊着抄底”,到底该信谁?答案很明显。
既然政策、基本面、估值都站不住脚,华尔街为什么还要集体唱多?背后其实是三场 “阳谋”。
第一是 “制造流动性,为自己解套”。2020-2021 年全球放水时,高盛、花旗这些投行在中国市场买了不少资产,比如阿里、腾讯的股票,还有一些房地产债券。后来中国经济下行,这些资产被套牢 —— 高盛持有的阿里股票,成本价在 200 美元以上,现在只有 80 多美元;花旗持有的某房企债券,面值 100 美元,现在只值 25 美元。
直接割肉太亏,死扛又看不到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 “拉抬出货”:用研报把股价吹起来,吸引散户、国内基金接盘,等股价涨上去,再悄悄把自己的筹码卖掉。2025 年 8 月,高盛在给阿里 179 美元目标价的同时,自己却减持了 500 万股阿里股票,这就是 “言行不一” 的铁证。这套玩法在金融圈叫 “养猪出栏”,先喂 “利好” 把散户养肥,再找机会卖掉,至于散户接盘后赚不赚钱,他们根本不关心。
第二是 “维持关系,抢未来生意”。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投行们不想放弃这块蛋糕 —— 帮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发债、并购,这些业务的利润率能达到 20% 以上,比做股票投资赚钱多了。要想拿到这些业务,就得和监管层、企业搞好关系,怎么搞好关系?公开场合说好听的话就是最简单的方式。
2025 年上半年,高盛帮某国企发了 30 亿美元的美元债,赚了 2000 万美元佣金;花旗帮某互联网公司做了海外并购,收费 1500 万美元。这些研报里的 “唱多”,本质是 “投名状”:“你看,我虽然在股票上亏了钱,但我依然看好你,以后有好项目别忘了我”。报告里的目标价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 “表姿态”,这是投行在中国做生意的 “潜规则”。
第三是 “全球对冲,分散风险”。对华尔街大投行来说,他们的战场是全球,买中国资产可能不是真看好,而是为了 “对冲其他市场的风险”。2025 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 1.2%,标普 500 市盈率 25 倍,处于历史高位,投行们怕美股跌,就会买一些 “足够便宜” 的中国资产做对冲 —— 因为 A 股和美股的相关性只有 0.3,美股跌的时候,A 股可能不跌,甚至小涨。
比如某投行买了 10 亿美元的沪深 300ETF,同时卖空了 10 亿美元的标普 500ETF,这样不管美股跌多少,整体风险都能控制住。普通投资者以为他们是 “看好中国”,其实他们只是在做 “对冲交易”,中国资产对他们来说,就像 “保险”,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 “少亏钱” 的。
看清了这些,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别被 “目标价” 冲昏头脑,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身边的经济真的变好了吗?如果你的工资没涨,公司还在裁员,楼下的餐馆还是没什么人,那宏观经济就没有根本性好转,股市的 “大牛市” 就是空中楼阁。2025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3.5%,比 GDP 增速低 1.6%,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起不来,企业盈利就上不去,股市怎么涨?
第二,这些公司的产品你真的在买吗?如果你还是觉得淘宝的东西贵,文心一言只是偶尔玩一玩,王者荣耀没再充钱,那这些公司的 “基本面改善” 就是假的。企业盈利最终要靠 “消费者买单”,如果消费者都在省钱,再吹 “AI 厉害”“云业务强” 也没用。
第三,这个机会真的是 “机会” 吗?如果一个 “暴富机会” 需要靠媒体大肆宣传才能让你知道,那它大概率不是机会,是陷阱。2007 年大牛市、2015 年杠杆牛,都是老百姓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见顶,现在投行们天天喊 “抄底”,反而要小心 —— 真正的好机会,从来都是 “悄悄来”,不会 “大声喊”。
资本市场就像 “黑暗森林”,华尔街是最顶级的猎手,他们拿着研报当 “猎枪”,用目标价当 “诱饵”,等着散户走进包围圈。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 “当好观众”:看看热闹可以,别真的冲上去当 “演员”,因为最后 “领盒饭” 的,往往是最相信 “剧情” 的人。
在这个 “信心比黄金贵” 的时代,守住钱包,就是守住未来生活的底气。别把这份底气,轻易交给那些给你 “画饼”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