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的聚光灯,有时候亮得像手术台的无影灯,把一切都照得无所遁形。叙利亚的新面孔艾哈迈德·沙拉,就站在这束光下。这是叙利亚元首近六十年里,头一回在这儿开口说话。
他话音未落,远在大马士革,欢庆的旗帜已经淹没了街头。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希望,仿佛和平的鸽子下一秒就要落到每个人的肩上。
可镜头一转,现实却冷得像一块铁。沙拉前脚还在高喊对话,以色列的炮火后脚就没闲着。自从去年巴沙尔政权垮台,上千次空袭,至少四百次地面入侵,这串数字就是以色列给出的回应。
这画面,割裂得有点魔幻。一边是递出的橄榄枝,一边是顶在脑门上的枪口。这场“以炸促谈”的大戏,到底是演给世界看的,还是真能走向谈判桌?反正双方嘴上说的和手里干的,完全是两回事。
炮弹砸出的和平
谈判桌这东西,从来不是和和气气请出来的。叙利亚这张桌子,夸张点说,就是被以色列的炮弹硬生生给炸出来的。沙拉在纽约说得实在,叙利亚人“对于以色列的无情袭击感到恐惧”。这话,绝不是外交场上的客套。
恐惧是真实的。去年12月,叙利亚天翻地覆,以色列立马撕了那张1974年的《脱离接触协定》,就像撕掉一张废纸。军队大摇大摆地越过分界线,占了叙利亚南部好几个区,顺手把前政权留下的军事家当砸了个稀巴烂。
暴力远不止于此。翻开人权组织的报告,字里行间都是冰冷的记录:财产被没收,房屋被推平,人被随意拘留。在朱巴塔卡沙卜,整片树林被铲掉,就为给一个军事检查站腾地方。
在哈米迪亚,至少十二栋建筑成了瓦砾。更离谱的是,在乌法尼亚,两个叙利亚人仅仅因为“话太多”,就被抓走了。这哪是谈判,这分明是恐吓。
面对这种泰山压顶的架势,刚出生的叙利亚临时政府,手里几乎没牌可打。国际危机组织的高级顾问达琳·哈利法看得透彻,话也说得直白:再打下去,叙利亚这个新政权自己都可能保不住。除了坐下来签那份安全协议,他们没得选。
以色列的精明算盘
别看以色列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其实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节奏上。他们递给叙利亚的那份“安全协议草案”,你要说是为了和平,不如说是一份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地缘战略采购清单。
以色列的核心要求,简单粗暴:把叙利亚南部切成三块。第一区,把现有的非军事区再往叙利亚境内推两公里;第二区,叙利亚不准放重兵,只能留点警察;最要命的是第三区,一个巨大的禁飞区,直接覆盖到大马士革南边。
交换条件呢?以色列答应不开火了,还会撤出去年12月以来“大部分”占的领土。注意这个词,“大部分”,充满了艺术感。以色列防长卡茨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张照片,士兵站在赫尔蒙山顶,配文就一句话:“我们不会离开赫尔蒙山。”
这才是以色列心里的小算盘。赫尔蒙山是啥地方?那是俯瞰整个地区的“天灵盖”,捏住它,不仅能死死盯住叙利亚,还能顺便监视黎巴嫩真主党的大本营。那个所谓的禁飞区,说白了就是给以色列留了一条VIP空中走廊,方便以后随时“拜访”伊朗。
这还不算完,以色列还想借这份协议,顺道给北边的土耳其划条红线,警告它别把势力往南伸。你看,嘴上全是安全,心里全是地盘、通道和老对手。
沙拉的生存游戏
以色列的价码开出来了,轮到沙拉政权接招。这场博弈,关乎生死存亡。这个由前反政府武装摇身一变而来的新政权,根基未稳,内外都是压力。
当务之急,是稳住国内,重建秩序。可只要以色列的炮弹还在天上飞,稳定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沙拉政权的目标非常务实:第一,你以色列别打了;第二,把吃进去的地盘吐出来,退回1974年的线;第三,南边苏韦达省的教派冲突,大家得商量个解决办法。
签了协议,对内,沙拉能堵住强硬派的嘴,大大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对外,这是改善形象、摆脱制裁的关键一步。在纽约,沙拉马不停蹄地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还有特朗普政府的国务卿,核心诉求就是废掉那部要命的《凯撒法案》。
但这不等于全盘接受。叙利亚的底线也很清楚,任何协议都得在1974年协定的基础上谈,主权不能丢。尤其是在戈兰高地这个牵动全国神经的问题上,沙拉但凡敢公开松口,无异于政治自杀。
结语
看来看去,一份局部的、技术性的安全协议,达成的可能性非常高。叙利亚需要一口喘息的机会,以色列则能用最小的代价,把战略优势稳稳攥在手里。而美国也乐见其成,特朗普政府希望这能成为一个“缓和的开始”,长远看还想把叙利亚也拉进《亚伯拉罕协议》的圈子里。
但这终究是一份安全谅解,而不是和平协议,顶多算是个“冷和平”。双方最核心的疙瘩——戈兰高地的主权,谁也没碰,像个定时炸弹一样留在那。以色列从骨子里就不信任这个有“伊斯兰背景”的新政权,而美国手里的《凯撒法案》,更像一把悬在沙拉头顶的剑,随时可能落下。
可以想见,就算协议签了,也只是个“试用版”。就像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学者卡米特·瓦伦西说的那样:“我们得先看看对方能不能遵守规矩。”这场边打边谈的漫长拉锯,或许会迎来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但离真正的和平,还远着呢。毕竟,信任不是靠墨水写成的,和平更不是靠炮火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