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解放军新型巡航导弹发射训练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在技术突破与实战化训练方面,新型导弹带来诸多惊喜。2025年8月4日,央视公开画面中的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器备受瞩目。其尾焰呈现独特的孔雀蓝色谱,推进剂氮氧化物减排达18%,既实现了对全球目标的有效覆盖,又在环保军事领域迈出重大步伐。末端机动变轨技术同样出色,采用类似东风 - 17的乘波体设计,大幅降低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在2025年8月2日的公路实射试验中,成功验证了无依托快速发射能力。早在2021年9月,火箭军于西北大漠进行的实弹测试就证明,该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稳定,发射程序启动时间缩短40%,抗干扰能力突出。
训练模式创新也是一大亮点。2016年1月,火箭军某旅启用“雨雾雷电 + 强电磁”模拟大棚,可全天候复现战场环境,显著提升部队在极端条件下作战的可靠性。2025年8月,东风 - 100实现120秒公路机动发射,发射车30秒自动调平,打破了固定阵地易被摧毁的局限。2018年3月,长剑 - 10三发齐射验证了融合组网能力,首波300枚齐射能堵塞敌方防空计算带宽,以量的优势瘫痪敌方防御体系。
战略威慑层面,解放军展现出高超智慧。2025年8月4日央视画面中,对弹体编号、发射车底盘打码,这种“大国战略留白”做法,既展示实力又防止技术参数泄露。在心理威慑上,对美国而言,末端机动轨迹公开后,2025年8月美智库评估萨德系统拦截率跌破30%;对日本来说,东风 - 100射程覆盖东京至关岛基地,公路机动发射车伪装民用卡车规避卫星追踪,于2025年8月形成强大威慑。
从科技强军的历史跨越来看,自1964年钱学森初创火箭军,从仿制苏联P - 2导弹起步,到2025年已形成新一代导弹体系,实现核常兼备全域慑战。东风 - 41、东风 - 17、巨浪 - 3等各展威力,同时,2025年新型导弹推进剂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40%,达成战略威慑与碳中和的平衡。
国际上,解放军新型巡航导弹引发强烈反响。2024年,美军在关岛进行的12次模拟拦截东风 - 100试验全部失败,2025年5月数据进一步证实其4 - 6马赫的可靠突防能力。经济性方面,东风 - 10巡航导弹以650升高密度煤油成本,迫使防御方投入20倍拦截费用,优势明显。
在国民国防意识领域,此次导弹发射训练成效显著。2025年8月4日,导弹发射视频在抖音单日播放2.3亿次,“安全感”成为高频词汇。杭州中学在物理课上解析导弹弹道科里奥利力效应,推动全民科技素养提升。2025年8月1日,东风 - 31洲际导弹对海试射画面公开,射程达1.2万公里创全球纪录,通过“提前通报”验证了中美军事互信机制。如今,解放军导弹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诸多细节虽被遮蔽,却给对手留下了充满震慑的想象空间,正如网友所说,那照亮太平洋的尾焰,正是守护国家发展的巡航灯塔 。
#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