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8月6号朱龙广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一副挽联引起了大家围观:“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很多人看了都沉默了,也有人说,演员终究不是佛祖,可他的那张脸,却真的陪伴我们长大。
你可能不认识朱龙广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看过他演的如来。86版《西游记》里的那位坐在莲台上、轻轻拈花的佛祖,慈眉善目,气场强大。他一出现,孙悟空都不敢撒野。现在想起来,那是很多人童年里最安心的一个角色。
所以这场追悼会,来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基本没到场,不是不尊重,而是真的隔着时代,看不到那层共鸣。我觉得这才是娱乐圈最大的遗憾。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记忆,但慢慢地,那些记忆就没人再提了。
现场真的很简单。没有明星派头,也没有铺天盖地的通稿和直播镜头。反而是老观众们一个个静静地站着,有人甚至拎着水果和香,仿佛这是老邻居家里的白事,不是那个“佛祖”的最后告别。
最让我动容的是,朱老师生前被人拍到,在公交车站一个人等车。他去参加节目录制,怕麻烦别人,特意坐公交。这事放在现在,不少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觉得,这才是那个年代演员的“底气”,不靠炒作,不靠摆拍,演技和人品都扛得住镜头。
六小龄童、王伯昭都到了现场,送了花圈,也亲自鞠躬致意。但迟重瑞、马德华却没现身,有网友质疑是不是他们故意不来。我倒觉得没必要过度解读。马德华送了花圈,说明心意到了就好,追悼是个人的选择,不必道德绑架。
但也能看出来一个现实问题:老一辈演员的告别仪式,关注度真的不如现在小鲜肉们的一条绯闻。朱龙广走了,热搜也没维持几个小时,不如某女明星的离婚分手来得猛。这是不是娱乐圈的悲哀?我觉得是。
而这副挽联之所以让人议论,除了句子有点“哲理范”,更多的是那种角色和现实的模糊界限。有人说不能把演员当成佛祖,可如果不是他演的那样深入人心,谁还会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我想起了鲍方。那个演《红楼梦》贾政的老戏骨,去世时也没多少媒体关注。可老观众心里都记得他眼角的皱纹和那段叱咤家族的怒吼。他们这代人演的是角色,留下的却是情怀。
再想想年轻一代。现在不少偶像连三句台词都说不顺溜,靠滤镜和台本堆出来的人设,却能轻松上热搜,拿千万代言。而像朱龙广这样一生不争不抢、靠一个角色陪伴几代人长大的人,走的时候却悄无声息。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观众更爱看戏外的热闹,戏里的真情反而没人在意。这也难怪,资本推着流量走,流量踩着人设活,真正会演戏的、守规矩的,反而成了少数派。
但也有人愿意记得。追悼会那天,有观众在门口念经送别,还有人举着当年《西游记》的合影照片,边哭边拍视频。不是作秀,是发自内心的不舍。我觉得这种“老粉”的存在,才是朱老师这份职业尊严最好的证明。
我突然想到一个很妙的对比。同样是演佛祖,电影《大话西游》里的罗家英那种半疯半癫的形象,代表了现代人心中“佛也没耐心了”。而朱龙广演的那个佛祖,却是一种“慈悲中带威严”的定海神针。
这两种形象,其实是两个时代的情绪写照。前者是反讽,是无奈,是嘲笑。后者是敬畏,是怀念,是希望。我们不说哪个更好,但朱龙广演的那个佛祖,是真的给人安全感。
也许真正的演员,就是哪怕你不记得他叫啥,但你一定记得他演的角色。而这些角色,足够撑起一代人的记忆。
人走了,可他的“佛祖”还在我们心里。我觉得这比排场、比流量、比任何热搜都值钱。
每个人都在等那个再次拈花一笑的时刻,只是再也不会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