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无视中方警告,德国外长亚洲炮火猛烈,印尼为何保持“战略沉默”?

点击次数:116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27 12:28:01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最近跑了趟亚洲,这事儿可真不小,在全球外交圈里头,搅起了一池春水。 八月中旬,他从汉堡机场出发,一路去了日本、印尼。这一路上,瓦德富尔的嘴炮就没停过,火药味儿浓得很,不少人看他“跳得特别欢”。 还没动身呢,八月十七号,他就公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最近跑了趟亚洲,这事儿可真不小,在全球外交圈里头,搅起了一池春水。

八月中旬,他从汉堡机场出发,一路去了日本、印尼。这一路上,瓦德富尔的嘴炮就没停过,火药味儿浓得很,不少人看他“跳得特别欢”。

还没动身呢,八月十七号,他就公开批评中国。第二天,一落地日本,立马把矛头对准中国。

跟日本外相岩屋毅一聊,联合声明里又把对中国的批评重申了一遍,那架势,明摆着。

等到八月二十号,瓦德富尔到了印尼雅加达,话更冲了。可这次,他遇到的情况跟在日本可完全不一样。

印尼政府,面对德国外长那些越来越激烈的指责,全程都保持着一种明显的“冷淡”。

这种“战略沉默”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地缘政治的较量?又有哪些深层的经济考量呢?

说白了,德国那么高调地批评中国,其实是他们自己家里出了问题,对外策略也失衡了。

反观印尼,人家不吭声,恰恰说明他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经济利益和地区稳定才是第一位的。

这俩国家截然不同的表现,一下子就把国际关系里“对抗”和“合作”的两种路子摆在了大家面前。

德国的“嘴炮”焦虑症

瓦德富尔这趟亚洲行,嘴上功夫可真是一路升级。从汉堡机场出发,他就先给中国来了个下马威。

到了日本,更是直接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东海“太咄咄逼人”。

跟日本外相岩屋毅见面,发联合声明时,瓦德富尔干脆把中国和俄罗斯扯到一块儿。他一个劲儿地渲染“全球安全危机”,甚至还说中国企业给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件。

他言之凿凿,没有中国的支持,俄罗斯根本打不下去。这话,说得可真够狠的。

等到了印尼雅加达,瓦德富尔的调门又高了。他宣称,中国的行动正在“破坏欧洲安全”,还威胁着“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他甚至强调,南海的军事扩张和台海的紧张,不光亚洲遭殃,欧洲的利益也直接受冲击。

任何升级,对全球安全和繁荣都是大麻烦,德国和欧洲都会被拖下水。这话说得,好像中国一动,欧洲就得地震。

德国外交部把日本和印尼看作“印太战略关键伙伴”,想在亚洲搞个“八国合作框架”。

法国、英国、日本、韩国都算在内,目标很明确:要在安全和经济上对中国搞个“包围圈”,美其名曰“去风险”。

不过,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说了,这种硬把印太安全和欧洲安全捆绑起来的做法,其实暴露了德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失衡心态”。

说白了,就是德国“战略自主”的能力有点欠缺。更深层的原因,跟俄乌战争拖太久,把德国经济搞得一塌糊涂脱不开关系。

工业电价蹭蹭往上涨,化工、汽车这些德国的看家产业,都快扛不住要往外跑了。

与此同时,德国老百姓的反战情绪也越来越高。一些德国政客,可能就是想拿“中国挑战”这种“外部威胁”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他们希望对华强硬,讨好国内的保守派,多拉点选票。瓦德富尔这趟亚洲行,还有个小算盘,就是想学学日本的“经济安全”经验。

他甚至还特意跑去雅加达,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卡车公司的工厂。这些举动,不少人解读成是德国在给美国“示好”,表明自己对华强硬的立场。

这种把外交当工具的“骑墙外交”,对中德关系长期发展可不是好事。时间久了,德国搞不好会落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风险可不小。

印尼:不当“棋子”有智慧

面对德国外长在雅加达那一套升级的指责,印尼政府的表现,可真是出人意料的冷静和有智慧。

他们既没跟着瓦德富尔的话茬走,也没站出来反驳,就一句轻飘飘的“重视与所有伙伴的合作”,把德国人晾那儿了。

印尼外长苏基奥诺对德国外长那些批华言论,也同样保持了沉默,没有表达任何支持或回应。

这种看起来有点消极的“冷淡”,其实恰恰体现了印尼作为东盟大国的独特“战略智慧”。

印尼一直坚定地坚持他们“自由积极”的外交政策,早就明说了,在大国竞争的漩涡里,他们可不想“选边站队”。

这种立场,跟印尼和中国之间越来越深的经济联系,那是密不可分。

中国连续十二年都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额高达1478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印尼很多重要的经济资源,比如镍矿出口,70%都得靠中国市场消化。

中国对印尼的投资也特别大,2024年实际投资达到了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4%。

这些钱都投到了印尼基建、新能源这些关键发展领域,实实在在帮他们搞建设。

像雅加达至万隆高铁这种标志性项目,就直接关系到印尼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么深的经济绑定下,印尼怎么可能为了附和西方几句空话,就去损害自己的核心经济利益呢?那不是傻吗?

作为今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还积极推动跟中国在南海争议海域搞“共同开发”。

2024年,两国就纳土纳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签了合作协议,这种务实的合作模式,给地区稳定树立了个好榜样。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哈比·扎克万早就说过,东盟国家普遍觉得“南海承受不起对抗”。

和平解决争端,才是唯一的出路。这跟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那种激进的策略,简直是天壤之别。

东南亚国家普遍都挺“实用主义”的,他们心里清楚,中国在这个地区,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合作。

而不是那些空泛的指责和口水战。印尼的沉默,其实也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想把地缘政治对抗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做法,都将遭到地区国家“无声的抵制”。

博弈之下,路在何方?

德国外长这趟亚洲行说的那些话,其实就是现在中欧关系复杂又矛盾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欧盟老是拿“经济安全”说事儿,动不动就对中国企业搞歧视。

比如2024年7月,欧盟就依据《外国补贴条例》,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发起了调查。

这种“打着规则的旗号行保护主义之实”的做法,无疑让中欧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

2024年,中欧贸易额同比下降了4.3%,德国汽车、机械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正被亚洲的竞争对手一点点蚕食。

虽然挑战不少,但中欧经济的互补性还是很强的。德国的巴斯夫、大众这些跨国巨头,依然在中国投着大钱。

这说明在绿色转型这些领域,双方还有很多共同利益。

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对那种激进的对华政策,反思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

很多地方都爆发了反战集会,老百姓要求政府先解决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这些眼前的麻烦。

这可能逼着德国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了。

中国这边呢,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也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

一方面,我们立刻启动了贸易壁垒调查来反制。商务部已经认定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构成了贸易壁垒,可能会采取对等措施。

中国外交部也严正驳斥了瓦德富尔的那些指控。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一个中国原则是外交的基石。

毛宁还敦促那些相关的国家,要尊重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努力,而不是“挑动矛盾、渲染紧张”。

中方也同时强调,目前东海、南海的局势总体上是保持稳定的。

另一方面,中国也加深了与东盟等地区的务实合作,积极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在南海落地。

印尼的务实选择,铁证如山地说明了亚洲国家“不会成为大国竞争的棋子”。

亚洲国家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唯一出路。

反观欧洲,还在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泥潭里挣扎呢。

德国要是真想修复跟中国的关系,就该多听听地区国家的声音,别再搞对抗了,转向务实合作,这才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说到底,路怎么走?

德国外长在亚洲摆出的强硬姿态,跟印尼那种战略性沉默,对比实在太鲜明了。

这不光暴露出德国外交政策的自相矛盾,也说明他们对亚洲的复杂性,压根儿没搞明白。

现在这个世界,早就不是一极独大了。光靠几句狠话,或者硬拉着别人站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任何想把地缘政治对抗看得比经济利益还重的人,最后都只会碰一鼻子灰,遭到地区国家的“无声抵制”。

只有真心实意地搞合作,充分尊重每个国家自主选择的权利,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里,真正实现稳定和共同繁荣。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在现在这个全球大变局的时代,到底哪种外交策略,才是真正的高明之举?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