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读书种子方孝孺:人称小韩愈,师从名儒宋濂,殉大道被朱棣灭全族

点击次数:55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08-30 08:16:32
建文四年那会儿,谷王朱橞联手曹国公李景隆,把金川门给敞开了,这样一来,燕王朱棣没动一兵一卒就进了南京城。建文帝一看形势不妙,干脆放火烧了宫殿,自己据说也被烧死在里头了(也有人讲,建文帝其实是从秘密通道溜走了)。 朱棣到了京城,头一件事就是去

建文四年那会儿,谷王朱橞联手曹国公李景隆,把金川门给敞开了,这样一来,燕王朱棣没动一兵一卒就进了南京城。建文帝一看形势不妙,干脆放火烧了宫殿,自己据说也被烧死在里头了(也有人讲,建文帝其实是从秘密通道溜走了)。

朱棣到了京城,头一件事就是去拜祭明孝陵,接着就开始筹划当皇帝的事儿。要当皇帝,得写份诏书告诉全天下,这时候,他就想到了方孝孺,这哥们儿可是有名的“学问大家”,名气响亮得很,朱棣觉得他来写诏书最合适不过。

方孝孺居然穿着一身丧服,直接跑到朱棣那儿,放声大哭起来,真是出人意料。

朱棣从座位上起身,对方孝孺说:“老兄,别太难过了。我其实只是模仿周王,帮他管理国家罢了。”

孝孺穿着丧服,哭得伤心欲绝,声音响彻整个大殿。皇帝走下御座安慰他说:“老先生别太难过!我只是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做罢了。”

“朱棣,成王此刻身在何处?”方孝孺直接问道。

“成王已经被大火吞噬,没了!”

“那你为啥不帮成王的娃当皇帝呢?”方孝孺直接朝朱棣抛出了问题。

大明国得有个经验丰富的老皇帝来掌舵。

“那你咋不直接让成王的弟弟当皇帝呢?”朱棣被方孝孺这一问给问懵了,他回了一句:“这是我家里的事儿。”说完,他朝边上的侍从使了个眼色,让他们给方孝孺拿纸笔来,挺客气地说:“要写个昭告天下的诏书,先生你来写最合适不过了。”

方孝孺狠狠地把笔摔在地上,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朱棣的耐心快耗尽了,他直接对方孝孺说:“你就不怕我把你全家都牵扯进来?”

方孝孺一脸正气,毫不畏惧地说:“就算你把我九族加上亲朋好友全给杀了,又能怎样?”

朱棣硬要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拿起笔,刷刷写了“燕王夺权”四个大字。朱棣一看,火冒三丈,立马叫人把方孝孺拖到菜市口,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孝孺扔了笔,边哭边骂:“要杀就杀,诏书我绝不写!”皇帝问:“你就不怕满门抄斩吗?”孝孺回道:“哪怕灭我十族,又能怎样!”皇帝还想硬逼他,孝孺干脆拿起笔,在纸上大写“燕贼夺位”四个字。皇帝火了,下令把他五马分尸,示众街头。

这位有名的学者,46岁那年就离开了人世。

说起明朝历史,懂行的人都知道方孝孺身上背着俩老标签,都跟着他600多年了。一个是说他“读书人的楷模”,另一个则是“被抄了十族”。

咱们先把这俩标签放一边,来聊聊600多年前那位大儒的事儿,为啥这么说呢?

01 方孝孺这人挺有才,心里也憋着大志向,可惜太祖皇帝就是没看上他,没给他啥重要差事。

方孝孺老家在台州宁海,他爹呢,是江宁那块的知府,名叫方克勤。

方孝孺打小就机灵得很,那双眼睛亮堂堂的,一天到头能啃完一本厚厚的书。就凭这股子聪明劲儿,乡亲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小版韩愈”。

方孝孺这人,名字和性格挺搭,既孝顺又有儒家风范。他是个大孝子,同时学问也相当了得。小时候,在老爸方克勤的悉心教导下,他就会写诗了,心里还揣着个大梦想,盼着以后能搞清楚治国之道,给天下带来太平。等年纪稍长点,在同乡人的介绍下,他拜了明朝开国头号文臣宋濂为师。

宋濂当过太子朱标的教书先生,按这个关系来说,方孝孺就是朱标的师兄弟了。在宋濂教过的学生里头,就算是有名的文人,也比不上方孝孺,但方孝孺并不怎么看重写文章,他心里想的是怎么样治理好国家大事。

洪武九年的时候,方孝孺他老爹方克勤摊上大事了,因为空印案被处死了。方克勤这人啊,是出了名的大清官,结果没想到,就因为这空印案,把命给搭进去了。

方克勤去世后,方孝孺自己动手给老爸写了篇生平介绍,叫《先父事迹》,还特意去求自己的恩师宋濂,请他给老爸写一篇墓志铭。之后,方孝孺亲自护送老爸的棺材回老家安葬。大家看到方孝孺这么孝顺,都被深深打动了。

洪武十五年那会儿,翰林院的吴沉他们几个跟朱元璋提起了方孝孺。朱元璋其实早前就听过方孝孺的大名,所以一听推荐,立马就把方孝孺叫进了宫里。朱元璋对方孝孺那是相当看重,还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这人,不论是品行还是学问,都挺出色的,你将来可以多用用他。”

朱元璋挺看重方孝孺,但当时并没让他做事。他跟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是留给朱标以后用的。等朱标当上皇帝,就开始大力提拔方孝孺。

于是,方孝孺被送回了老家,让他回去继续深造学业。后来,因为仇家的告发,方孝孺被抓到了京城,但朱元璋还是决定把他给放了。

十年光阴一晃而过,方孝孺又一次因为有人推荐,被朱元璋叫到了京城。朱元璋对他说:“现在还不是让方孝孺大展身手的时候。”那时候,方孝孺已经36岁了。

朱元璋给了方孝孺汉中教授的工作,让他天天给学生们上课。方孝孺学问大得很,把那些学生都镇住了,佩服得不得了。就连外地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想听方孝孺的教诲。

四川举办乡试那会儿,方孝孺跟茶陵的陈南宾一块儿,被请去做了乡试的考官。

那时候,蜀王朱椿已经到成都就位,他听说方孝孺特别有学问,名声在外,就请方孝孺到自己家里来,对他非常客气,还让他给世子当老师。蜀王和世子都特别看重方孝孺,世子每次见到方孝孺都行大礼,就连蜀王朱椿见到他也都拱手行礼。这足以说明,方孝孺确实有两把刷子,不光让学生们佩服,连朱元璋的儿子都被他征服了。

这个月,四川举行乡试,特地请了方孝孺和茶陵的陈南宾来当主考官。方孝孺在四川那可是大名鼎鼎。陈南宾呢,当时正担任蜀府的长史,蜀王特别爱学习,对他俩都很尊敬。

02 建文帝特别赏识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皇帝驾崩,接着皇太孙朱允炆坐上了皇位,大家称他为建文帝。朱元璋在临终前,给朱允炆选了三位能帮他治理国家的大臣: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黄子澄原本是东宫伴读,也是朱允炆的老师。

方孝孺原本是打算辅佐太子朱标的,但不幸的是,朱标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于是朱元璋决定,让朱允炆当上了皇太孙,来继承大统。这样一来,方孝孺也就自然而然地站到了皇太孙朱允炆这边,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大家常觉得,建文帝削藩这事儿,方孝孺也插了一脚,好像是他和齐泰、黄子澄一起给建文帝出的主意。但真相不是这样的,建文帝打定主意要削藩那会儿,方孝孺根本不在京城,他人在遥远的蜀地呢。

建文帝下令逮捕了周王朱橚,并把他押解到京城。随后,方孝孺被建文帝召回京城,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职位。

建文帝还没当皇帝,还是皇太孙那会儿,就听人提起过方孝孺,心里头对他挺佩服的。再说,这也是他爷爷朱元璋给挑的人才,建文帝当然得好好用。他一即位,没过多长时间,就把方孝孺从外地叫回京城,天天让他待在身边,给自己出谋划策,当顾问。

建文帝爱看书,要是读书时碰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找方孝孺问问。

跟大臣们讨论朝廷某个决策能不能实施时,建文帝偶尔会叫方孝孺到屏风那头去处理公文。

建文帝坐上皇位后,立马动手整理像《太祖实录》这类的大书。这时候,方孝孺就被指派为总负责人。

之后,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主意,动手改了官制。他把六部尚书的职位提到了正一品,还增设了左侍中和右侍中这两个位置。另外,他还把督察院的名字给换了,改成了御史府,都御史也变成了御史大夫。

调整官职制度,采纳了学士方孝孺的意见。把六部尚书的级别提到了正一品,还设了左右侍中,他们的地位在侍郎之上。另外,都察院也改了名,叫御史府,都御史的新头衔是御史大夫。

方孝孺呢,他是按照《周礼》那套来改官制的。那时候,朝廷里的大臣们都觉得这事儿不急,慢慢来就好。但方孝孺一门心思要复古,啥事儿都得按老规矩来。建文帝呢,也全听他的。

官制调整之后,方孝孺的新职位变成了专管文学的博士。

03 方孝孺使出的离间计,结果没起作用方孝孺尝试挑拨离间,但这招并没见效。他原本打算通过一些手段让对方内部产生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发展,对方并没有因为他的计谋而产生分裂。方孝孺的这次尝试,可以说是白费了一番功夫。他或许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策略,寻找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当前的局面。

周王朱橚被贬成普通老百姓后,建文帝动手挺快,接连把代王朱桂、湘王朱柏、岷王朱楩、齐王朱榑的封地都给削了,他们也都被贬成了平民。特别是湘王朱柏,受不了这侮辱,干脆一把火把湘王府给烧了,自己也跟着在火里没了。

但这事并没能让建文帝停下削弱藩王势力的脚步。燕王朱棣心里明白,建文帝很快就会找上自己。所以他决定先采取行动,挑起了靖难之战,打着“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的旗号,起兵反叛。

建文帝让长兴侯耿炳文出兵去打朱棣,那些宣布要打朱棣的圣旨、告示啥的,全都是方孝孺写的。

建文三年的七月,大将平安瞅准北平防守薄弱,从真定起兵,一路奔袭北平。他们跑到离北平五十里外的平村,就在那儿扎了营,还搞得附近的老百姓没法种地放羊。这事儿传到世子朱高炽耳朵里,他二话不说,带着一帮民兵就守城去了,同时还派人快马加鞭告诉朱棣北平的情况。那时候,朱棣正在大名呢,一听这消息,立刻就让刘江赶紧回北平帮忙。

这时候,南军已经累得不行,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啥大动作了。再加上,德州的粮食运输线还被朱棣给切断了。

方孝孺给建文帝支了个招,想挑拨离间一下:他建议建文帝给燕王的儿子朱高炽写封信,劝他站到朝廷这边来,还承诺说,只要朱高炽愿意,以后燕王的位置就给他坐。

方孝孺会想出那个点子,是因为他在洪武二十九年碰到了一个四川人,叫林嘉猷。方孝孺觉得林嘉猷挺有能耐,就把他推荐到史馆去当编修官了。林嘉猷有次去燕王府办事,无意中得知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打算算计大儿子朱高炽。

方孝孺心里琢磨着,朱棣的几个儿子之间关系不好,或许可以想办法挑拨一下,让他们父子之间产生隔阂。

嘉猷以前曾在燕王的府邸做事,了解到高煦想要谋害世子的计划。那时候,河北的军队因为长时间作战没啥成效,德州的粮草运输也被切断了。孝孺就跟皇上说:“打仗的时候,间谍很重要。咱们现在给世子写封信,让他回到朝廷,答应封他为燕王。如果他真有二心,那燕王肯定会回来。燕王一回,咱们的粮道就通了,事情就好办了。”

要是世子朱高炽真的心变了,那朱棣肯定会跑回北平去摆平家里的乱摊子。朱棣一撤回北平,南军运粮的路就顺畅无阻了。不过话说回来,方孝孺这计策是挺妙的,但朱棣和朱高炽会不会中招,那就难说了。

建文帝觉得方孝孺出的主意挺好,就让他直接给朱高炽写信。接着,他派了个锦衣卫的头头去北平送这封信。

世子朱高炽出人意料,压根没拆那封信,而是火速让张安带着信一起,骑马直奔他老爹朱棣那儿。燕王府里有个宦官叫黄俨,他老想着讨好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在张安送信去朱棣军营的路上,黄俨也悄悄派人赶往大营,还比张安早到一步,跟朱棣说:“世子打算起兵造反呢!”

朱棣气得不轻,正琢磨着怎么收拾世子呢;可没一会儿,张安就急匆匆地带着一封还没拆的信赶到了大营。朱棣拆开信一看,立马喜笑颜开,说了句:“差点就错怪了我的孩儿。”

王启一看,乐呵呵地说:“差点儿害了我的宝贝儿子啊!”

方孝孺打算耍个心眼儿,挑拨朱棣和他儿子们的关系,让他们互不信任,可惜这招没奏效。这事儿说明啊,要了解对手才能赢,方孝孺光听人说朱棣的儿子们关系不好,却没去深入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就这么急匆匆地使离间计,怎么可能成功呢?

04 劝谏建文帝死守都城咱们得跟建文帝说说,让他一定要守住京城这地儿。京城可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轻易放手。要是京城丢了,那局势可就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呀,建文帝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得把京城守好。这里头的事儿可大了,关乎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安危呢。咱们得让他明白,坚守京城不仅仅是为了保住皇位,更是为了天下苍生。希望建文帝能听进去这些话,可别因为一时的犹豫或者软弱,就把京城给拱手让人了。那可真是千古罪人啊!咱们得一起努力,劝他坚守到底,守护好这片江山。

朱棣在靖难之变的三年里头,他自个儿领着兵马在前线冲锋陷阵,在那残酷的战场上进进出出。虽说打下了不少地方,但南军很快就又给抢了回去。到头来,朱棣真正能攥在手里的,也就北平、保定和永平这三个城池罢了。

朱棣的智囊道衍跟朱棣说:“咱们别停下来占城,得赶紧往南冲,直接攻打京城,那才是最好的办法!”

朱棣听了道衍的主意,带着军队又一次往南走,结果五个多月就打到了扬州。懂地理的人都明白,扬州离南京那叫一个近啊,建文帝这下可急眼了,连忙招呼各地的兵马赶紧来京城救驾。

这时候,黄子澄和齐泰都不在京城里头,建文帝没得选了,只能找方孝孺来出出主意。方孝孺一听,就说:“这事儿太急了,咱们得想个法子缓缓。先派个人去燕军那边,找朱棣谈谈,跟他说咱们愿意割点地,先拖他几天。等咱南方的兵马一到,谁赢谁输可就不好说了。”

情况紧急,咱们得想个法子拖延一下,派人去跟他们说,答应割让土地。这样拖个几天,等东南的援兵一到,谁输谁赢可就说不定了。

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主意,派庆成郡主去跟朱棣谈判。按家族关系来说,庆成郡主是朱棣的堂姐。但朱棣一下子就看穿了建文帝的小算盘,谈判没能成功。

和谈没谈拢,朱棣就从瓜州过了长江。到了六月初八,朱棣带着的燕军已经在龙潭安好了营地,离南京城没多远了。这事儿一出,朝廷里的人都慌了神。建文帝急得不行,连忙把方孝孺叫来,想让他给想想办法。

朝中的大臣们纷纷建议建文帝,不如先到浙江、湖湘这些地方躲一躲,等风头过了再说。

但方孝孺持反对意见:“南京城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守着,咱们得想法子熬到援军来。就算真到了没救的地步,皇上为了国家牺牲也是应该的。现在嘛,能拖就拖,再派些大臣和王爷去跟燕王聊聊,给他耗耗时间。”

城里还有二十万禁军,咱们只能拼尽全力死守,等着援军到来。要是真守不住了,国君为国捐躯,那也是应当的。没办法的话,就先派大臣和各位王爷再去跟燕军谈判,拖他们一阵。

建文帝最终听了方孝孺的主意,先派曹国公李景隆和兵部尚书常茹他们去燕军那边谈。但没谈拢,后来又让谷王朱橞和安王朱楹去试试,结果还是没啥用。

过了四天,建文帝实在没办法,就派人带着装有秘密诏书的蜡丸,到处去求援兵。但这些人全都被燕王朱棣的手下给逮住了。这么一来,建文帝能指望的就只剩下城里的二十万大军了,因为他的圣旨根本出不了京城,再也找不到其他帮手。

建文帝拉着方孝孺的手,俩人伤心大哭了一场,之后他就安排徐辉祖把军队分成几队去把守各处。

真没想到,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居然把金川门给敞开了,这样一来,燕王朱棣没动一兵一卒就轻松进了南京城。建文帝一看形势不妙,干脆放火烧了宫殿。至于那场大火里找到的尸体到底是不是建文帝,咱先不说这个,先聊聊忠臣方孝孺的结果吧。

05 方孝孺坚守大义,全家遭屠戮方孝孺因为坚守自己的大道,不肯妥协,结果导致他的整个家族都遭到了杀害。这事说起来真是令人痛心。方孝孺是个有原则的人,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这样的精神本应是值得尊敬的。但可惜的是,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他的坚守换来了家族的灭顶之灾。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方孝孺面对的是生死的抉择,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道,选择了正义。然而,这样的选择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让整个家族都陷入了危机。最终,方孝孺的家族无一幸免,全都遭到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方孝孺的坚守和大义仍然值得我们铭记。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和坚持,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路上,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朱棣准备从北平出发去南边时,他的智囊道衍突然跪在他面前,求他手下留情,放过方孝孺。道衍说:“等您打下了南京城,方孝孺肯定不会低头,但请您别杀他。要是真把他给杀了,那以后天下读书人的希望就没了。”朱棣心里也看重人才,听了道衍的话,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真没想到方孝孺会这么死心塌地地忠于旧主,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出戏。朱棣火冒三丈,不光把方孝孺给杀了,还狠心地灭了他的全族。

方孝孺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即兴吟了一首告别生命的诗:

世事突变兮,谁明其因?

坏蛋得逞啦,把国家当棋子耍。

忠心大臣为国家,泪流满面心悲切。

为了你我献上一切,还求什么呢!

哎,真是无奈啊,希望大家别怪我!”

方孝孺的亲哥哥方孝闻,之前已经离开了人世。

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和他一同被带到了刑场,他也像方孝孺那样,即兴吟了一首诗,然后就大义凛然地去面对死亡了。

方孝孺的老婆和两个儿子都选择了上吊离世,而他的两个闺女则跳进了秦淮河里。

说到方孝孺,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他被“灭了十族”这事儿,这事儿是在祝枝山写的《野记》里头提到的。

朱棣叫方孝孺来起草诏书,但方孝孺二话不说就把笔给甩了,说:“就算杀我全家九族我也不怕。”朱棣一听火了,大声吼道:“那我灭你十族!”旁边的人一听愣住了,忙问朱棣:“咋还多出来一族呢?”

朱棣开口讲道:“方孝孺的那些弟子,也得算作一派。”

方孝孺遭遇“十族”被诛的事情是这样传开的,但这事儿多半只在那些不是官方写的史书里头提到,正经的历史记录里可没提这茬。

《明史》里头讲了,方孝孺的弟弟英勇赴死,他老婆孩子上吊走了,闺女则是跳了河。说白了,方孝孺一家子都是铁骨铮铮的忠烈。不过呢,书里可没提方孝孺被灭了十族这事儿。

说到方孝孺是否真的被灭了十族,这事儿目前还没有个确切的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方孝孺是因为死心塌地地跟着建文帝,打死也不向朱棣低头,最后被朱棣给杀了。

结束的话到这里,咱们就聊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该说的也都说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到你。以后有啥新想法或者问题,随时都可以再聊聊。就这样,咱们先到这里啦。

姚广孝这位“黑衣智者”给方孝孺的评价可不低,说他是“读书界的佼佼者”。从这话里就能听出来,方孝孺的学问那是真的扎实,影响力也是杠杠的。

不过挺遗憾的,太祖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是擅长治理国家而非守护江山的能人。

这话说得在理:学问做得好,书读得透,要是碰上个太平年代,那肯定能闯出一番事业。但要是生不逢时,赶上乱世,比如说靖难之役那会儿,天天打仗,那一身本事可真就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了。

建文帝真是倒霉,手底下没人能帮上忙,只能靠着那些读书人来保卫国家。可当他对上打过无数仗的燕王时,那些连战场都没见过的文人,哪里打得过身经百战的燕王啊?

燕王进了南京城,建文帝之前的那些老臣子们,大多数都跑去给朱棣下跪迎接了。这事儿说明,对这些大臣而言,不论是建文帝还是朱棣坐上龙椅,其实没啥差别,反正都还是大明家的天下。

这么看来,这些人确实挺会看风向,懂得顺势而为,称得上聪明人。建文帝手下的老臣子们,像“三杨”、胡濙这些,后来都出了大名,历史书上都有他们的名字。可方孝孺呢,他对建文帝那叫一个忠心耿耿,朱棣怎么威逼利诱都不行,宁可掉脑袋也不低头。

自己丢了性命不说,还把家里人给搭进去了,真是太惨了。

建文帝手里原本拿着一副好牌,结果却打得一塌糊涂,但咱们得说,他身边的人品质还真不错。就拿方孝孺来讲,他忠心的对象不光是建文帝,更重要的是,他忠于自个儿的良心,忠于读书人该坚持的原则,忠于内心的信仰。就冲这点,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挺让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