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行业最近迎来 “政策大礼包”!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刚印发专项行动方案,明确 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 1.8 亿千瓦以上,带动 2500 亿元直接投资;紧接着工信部在 2025 世界储能大会上发布技术路线图,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提出 2035 年装机量要突破 3 亿千瓦。两大政策落地,直接给新型储能行业划定了 “增长快车道”,而锂电池作为核心技术路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策双管齐下:明确目标 + 多维度发力,储能行业有了 “导航图”
这次发布的政策不仅给出了清晰的规模目标,还从应用场景、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方面 “铺路”,让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更明确。
规模目标清晰:两年内接近翻倍增长根据路线图,2025 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已达 9491 万千瓦,而 2027 年要冲刺 1.8 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两年装机量将增长近 90%;到 2035 年更是要较当前规模增长 2.16 倍,庞大的增量空间直接打开了行业天花板。
应用场景精准拓展:覆盖电源、电网多环节政策明确要推进三大场景布局:在沙漠、戈壁等新能源基地配建储能,保障新能源消纳;在负荷密集、新能源汇集的电网节点建独立储能电站,稳定电网运行;还鼓励创新虚拟电厂等多场景模式,让储能从 “单一功能” 转向 “多元应用”。
技术 + 市场双驱动:破解行业发展痛点技术上,要组织储能产业创新工程,推广试点项目;市场上,鼓励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加快完善价格机制 —— 这相当于既 “给技术方向”,又 “给盈利路径”,解决了此前储能项目 “想投不敢投”“投了难盈利” 的问题。
二、锂电池成绝对主力:磷酸铁锂占 9 成,中国厂商垄断全球市场
在新型储能的技术路线中,锂电池早已占据 “C 位”,尤其是磷酸铁锂路线,几乎成了行业标配,而中国企业更是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技术路线高度集中:磷酸铁锂 “一统江湖”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的市占率高达 92.5%,呈现 “全面铁锂化” 趋势。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还能满足储能场景对长循环寿命的需求,相比其他技术路线更具竞争力。
中国厂商垄断全球:市占率超 9 成,头部集中度高2024 年中国储能电池厂商出货量达 345.8GWh,全球市占率 93.5%,也就是说全球每 10 块储能电池,就有 9 块来自中国。而头部企业的优势更明显:2025 年 8 月全球储能电芯三大巨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市占率合计 52%,其中宁德时代一家就占 32.4%,楚能新能源、比亚迪等紧随其后,行业 “强者恒强” 的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链上下游受益:从电芯到配套全面开花储能电池的爆发不仅带动电芯企业,还惠及整个产业链。像生产电解液的天赐材料、做负极材料的璞泰来、造电池壳的科达利,以及提供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阳光电源,都在这场行业增长中分得红利,形成 “全链条受益” 的态势。
三、行业增长逻辑不变:两大核心动力支撑长期行情
新型储能行业能有如此明确的增长预期,核心是 “新能源发展” 和 “能源安全” 两大逻辑在支撑,这两大动力短期内不会改变。
新能源装机激增,倒逼储能配套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其 “间歇性、波动性” 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 白天有太阳、有风的时候电用不完,晚上没太阳、没风的时候电不够用。而储能能像 “充电宝” 一样,把多余的电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是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 “必需品”,新能源装得越多,储能需求就越大。
能源安全需求,推动储能自主可控储能不仅关系到电力供应稳定,还涉及能源安全。目前中国储能产业链从材料到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政策推动储能发展,也是在强化能源领域的 “国产替代”,避免被 “卡脖子”,这一战略需求会长期驱动行业进步。
当下的新型储能行业,已经不是 “概念炒作”,而是有政策目标、有市场需求、有技术支撑的 “实体赛道”。尤其是锂电池相关企业,既吃得到短期政策红利,又能享受长期行业增长,后续发展值得期待。对普通投资者或行业观察者来说,紧盯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和订单情况,就能更精准地把握行业节奏。
#厦门毅睿科技##锂电池###新能源#